拍品專文
楊少斌以1999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上的「紅色暴力」油畫系列而在1990晚期一舉成名。在此系列當中,他創作出一種以大時代中令人沮喪的陳腐及殘忍為焦點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他對於社會秩序及一般人和人類精神的情況的反應及批評的想法,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社會想法模式和當下文化流行的緊密連結。
楊少斌在「紅色暴力」系列中的探索完美地體現這種主題上的探索並且闡明了楊少斌發展中的藝術語言、工藝技巧和語法視覺的形成。在1999年完成的《第18號》(Lot 1444) 使用紅白兩色鮮明對比的效果來呈現對抗暴力的緊繃。他利用稀釋油畫不定的流動性爽快露活的使用粗筆,楊少斌創造出一個可以充當在抽象的表現方法下筆刷的動態運用暴露出暴力形象的視覺。在開始藝術生涯前曾在公安局作過警察的楊少斌筆下的影象事實上是表現出現實生活經驗的自我參照的隱喻。在《無題 第7號》(Lot 1445)中,他描繪出直接參與暴力的過程和結果,以及用各種濫用和典型以力量佔得先機。結果是構成一個不斷運行的活潑角力的驚人組合。這些作品不僅反射出藝術家對人性的全盤了解,同時也說明憐憫、人道主義及殘忍暴力之間的關連性,並且引起對現下社會及人類關係的再檢視及反應。
楊少斌對於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和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欽佩導致對暴力主題的探索,這位藝術家把原本對個人經驗的關注轉移到對人類社會及他們生活環境而言地點的重要性。2006年的《陰影》(Lot 1537) 經由色階的分離這種強烈的敍事風格包裝出一種電影氛圍,就像從設定好的場景中的突然的鏡頭,儘管遙遠,觀眾仍被吸引至其中。在當時移轉的國際氣候及戰爭的爆發讓這位藝術家意識到暴力不僅僅以有形攻擊的形式存在,同時也可以在意識型態及理智層次的專制的形式上看到──楊少斌稱其為「軟性暴力」。從早期作品到這一幅,楊少斌的畫中揭露藝術家想喚起全球對於人性中與生俱來的混亂與暴力的理解之創作過程,其觀點上的進化及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