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刘炜
风景
油彩 画布
1998年作
签名:刘炜;刘炜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出生于1965年的艺术家刘炜,一直处于一个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他们的青春朦胧期处于最为压抑的1970年代,而在青年期又正处于198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和变革期。他们与上一代85新潮时期的艺术家们不同,不再着重于哲学及历史的讨论或追溯,也不相信建构新的价值体系以拯救社会或文化的虚幻努力,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自己,面对自身的无可奈何和自我生存状态的拯救。以超现实的调侃方式描绘自身平庸的现实,以自嘲,玩世和无所谓的态度去描绘自己以及周围熟视,无聊,偶然乃至荒唐的生活片段。 1990年代是刘炜创作变化的重要时期。他开始逐渐从采用强烈政治符号含义的图式,转为以情色元素加以隐晦的政治倾向作为主题,之后又另辟蹊径的将自己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怀抱中,人性的自觉和关怀重新审视事物的本质。 作品《风景》(Lot 48),是刘炜于「粉红时期」所创作的独一无二之巨幅风景作品。这双对联式的画作并置而成的独特构图,令山峦以折射、对称的结构呈现,从而促成了近景以对角线占据二分之一画面的肉之山。从《写山水诀》中提及「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的绘画技巧(图1),到弗朗西斯.培根灵与肉的生命吶喊(图2),足以看出中对称作为艺术构图要素的体现。 风景绘画,于中于西、自写实至写真的过程中,演变出不同的解读。作品《风景》中,中景是被山体遮挡的墨绿色树林,而远景则是掩藏与树林之后的城市建筑,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方形结构,如威廉.透纳作品中涉及的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而在当代语境里,在看似腐蚀、肉欲之感的画面中,刘炜以俏丽的粉红,悠扬的风景将之解构,把看似中国文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升华至美的极致。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明 王守仁《传习录》 不同于写实的风景绘画。刘炜仅利用合理的构图方式营造了看似真实的画面氛围,导入观者的思考。而后以写真的方式,描绘着心中的真实风景。如彼德.多依格般,刘炜以画面中强烈的视觉冲击,直指人们心灵中的疑惑--何为真实?是相信习以为常的麻木,还是如艺术家般勇于面对隐藏在背后那赤裸的真实人性。 从政治普普疏远之后,另辟蹊径的将自己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怀抱中,刘炜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大师的艺术经验的吸收传递到他的创作的方方面面,对于技法的研究带给他极为敏感的笔性。刘炜说:「文化最终是一种冗长的东西。我们要有自主的文化。」一语道出此件作品的古性。元代黄公望有云:「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法,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图3)刘炜藉以油彩画布的便是媒介,延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又拓展了西画的绘画语言。画面中,间歇性中断的笔法、流淌的颜料与未完成的画布边缘空隙,无不呼应着「留白」的暗喻,且同时赋予画面生动的气韵。 1995年刘炜创作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你喜欢肉吗》系列(图4),在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展厅展出。每件作品的中心都有一位极富肉欲感的女性挑逗着观众。而她的四周充斥着各种被切开的肉,铺满墙壁,袭面而来。这是人性最直接、最本能的欲望。几年后的刘炜,在作品《风景》中渗透出的,是成熟后精神性的升华而凝聚于画面。他不再需要依靠视觉、话题简单刺激的助力,而是脱离具象世界抽象至世界观的升华。参禅中讲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作品《风景》中「非肉非山」的画面,亦是似肉似山。在看过世事万千之后,任何人事最后都会回归于原点,此时肉就是客观的物理生物。人,无论追逐何等富贵繁华之后,最终无非也是一块「肉」。 刘炜以独具个人艺术风格的腐烂笔触配以精致鲜嫩的粉红色,直接导向人对肉欲和腐烂、糜烂的理解,他强调表达自己的真切内心感受,并用个人化的视角与艺术语汇来触动观者的心灵。他以犀利的野兽派风格与表现主义手法让风景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姿态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塑造出了大体积的「肉之凝结」。作品是人性赤裸裸的欲望被内敛型的文人通过山水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加以包容。肉与山相互交融所构成的和谐美感,是自然性与生物性相互结合的登峰造极。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夜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