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現代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同時伴隨著「南洋畫派」的創立,陳文希的油畫作品在當時即以獨特新穎的風格蜚聲東南亞畫壇。他運用半抽象和立體主義的繪畫風格重新審視自然和存在的主題,雖然這看似有悖於他早期接受的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訓練,但陳文希對於創新的執著追求以及對表達生命本質的渴望,貫穿了他繪畫作品的取材和風格的轉變。其無可爭議的精湛技法使他能自如地涉獵各種風格迥異的藝術表現形式。
早在東南亞之行以前,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陳文希便隻身前往上海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求學。正是這段經歷使他的中國水墨畫技法得到了淬鍊,同時也結識了給他藝術世界觀和人生哲學帶來巨大影響的著名畫家潘天壽。 潘天壽一貫主張繼承並弘揚中國水墨的傳統美學。陳文希在他的引領下第一次接觸到了指畫——這同時也在日後成為了他標誌性的繪畫風格。然而,潘天壽反對將東西方繪畫風格相融合的技法,關於這個問題,陳文希卻有自己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對傳統素材和繪畫風格的敬意,與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是不衝突的。而他隨後對油畫的涉獵也體現了大膽、勇於突破傳統的個性。雖然在中國學習期間陳文希即已接觸到了西方繪畫理論,但直到他1946年抵達新加坡後,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藝術創作。
作為新加坡前輩藝術家之一,陳文希在南洋藝術學院任教的同時,也是推動和發展南洋畫派的主要領袖。該畫派最開始主張運用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和素材描繪獨特的東南亞風土人情。在陳文希和其他藝術同儕及友人鐘泗賓的努力下,南洋畫派很快便自成一體,且完美融合了多種繪畫風格——無論東方還是西方。
受到當時歐洲盛行的現代主義思潮的啟發,同時為了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藝術風格,陳文希的作品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了從水墨畫到抽象繪畫和立體主義風格的蛻變。其中,《駁船碼頭邊的房屋》(Lot 3)就準確捕捉了當時藝術潮流的活力和精神,並以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對這個標誌性的場景加以重塑。
作為世界重要的轉口貿易港,新加坡的人文風貌主要以其標誌性的河岸風光為中心。新加坡獨特的城市面貌和蜿蜒曲折的河流正是無數藝術家想像力的源泉,而這些藝術家如劉抗等人,也試圖通過他們的繪畫捕捉這座城市的蓬勃生機。在其早期的藝術創作當中,陳文希為了鞏固西方繪畫技巧,也曾嘗試以寫實風格來描繪新加坡的河流。而這幅《駁船碼頭邊的房屋》則最終見證了他到半抽象風格的轉變。該作品不僅展現了陳文希此時對自己繪畫風格以及素材的自信,同時也寓意他已徹底融入了這座城市。作為其向表現主義和抽象風格轉變的代表作,陳文希準確地捕捉到了六十年代初新加坡碼頭的獨特風貌。
河流沿岸的商鋪熙熙攘攘,人潮湧動,充斥著工人、商人以及其他各色人等,他們一起構成了新加坡標誌性的城市面貌。通過將這些店鋪簡化為風格鮮明的建築線條,陳文希模糊了房屋,碼頭,河流以及周圍風景之間的結構差異。這樣的構圖豐滿且極具衝擊力——傳達著人世喧囂和周圍風景的和諧統一。以簡化線條所描繪的店鋪同時,又好似當時多見於東南亞漁村的水寨(傳統漁村建築)的剪影。這種將傳統和現代手法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取材於傳統的動物、山水主題,並結合抽象的圖形、線條、構
由於同類作品存世不多且畫質精美,《碼頭邊的房子》便成為陳文希繪畫生涯當中相當重要的一幅作品,代表了這個時期他開始大膽嘗試之前從未涉足的題材,並創作出一系列驚世駭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