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ONG SOO PIENG (1917-1983)
Noni Wright 私人收藏
鍾泗賓

上妝

細節
鍾泗賓
上妝
油彩 畫布
1951年作
款識:Soo Pieng 51(左下)
來源
現藏者之家屬Noni Wright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英國 倫敦 私人收藏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鍾泗賓之長處在於即使深受如畢卡索及高更為主的西方藝術影響,他卻絕非邯鄲學步。他為自己創立了獨特的風格,令人能在一廳的藝術品中馬上認出他的畫作。他筆下充滿棱角的人物、豐富的造像,及高度的色彩表現力,都證明他是一個高度成熟的畫家。不少年輕畫家臨摹其形式及色彩風格,就如巴黎的畫家都在學習畢卡索及布拉克一樣。當他把這些特質擁有令人驚豔的細膩,又或以急速與諧和色彩落筆,實為真正妙筆生花,無與倫比。」 蘇立文教授 (Michael Sullivan) ,1956年 鍾泗賓五十年代的現代主義油畫,在傳世數目稀少之下,被公認為他最重要及罕見的作品。鍾泗賓以南洋畫院創始人一角而名留青史。在二十世紀中葉於新加坡發展的南洋畫院,是由劉抗、陳文希、陳宗瑞及鍾泗賓四人創立。在中國出生及學藝的四人,他們最大的貢獻,在於對東南亞、尤其是海峽地區的藝術形式、方法及教育有著深遠影響。鍾泗賓五十年代的畫作表現了他藝術發展的基礎,亦是了解第一代海匯百川、變幻莫測之華僑藝術家的重要文化檔案。 鍾泗賓早期的西方現代主義訓練,從他1936年於上海新華學院開始。在《鍾泗賓在南洋》一書中, Bridget Tracy Tan 指出:「位於1926年上海法租界,新華是當時現代藝術教育的翹楚。學院差不多所有的教職員都曾留學法國,更甚者,早於1934年,新華的圖書館已藏有超過三千冊美國、日本、法國及英國出版的藝術刊物,更有包括中國歷代名畫的書籍。鍾泗賓當時師事本身亦是藝術家的頂級西洋藝術導師。」浸淫於三十年代上海藝術氛圍的鍾泗賓,於1946年,帶著他的實驗精神及寬闊心胸來到了新加坡。 在五十年代初期的作品中,我們可見鍾泗賓與上海現代主義間之關係,例如他對社會現實主義的偏好。《上妝》(Lot 2) 一作是以現代手法描繪傳統主題,描繪了一個正在上妝準備登台的戲曲伶人。這件作品繪於1951年,早於南洋畫院創辦人的峇里之旅,在此以後,他們的主題劇變。一定程度來說,《上妝》可以被解釋為鍾泗賓對華僑傳統及其新加坡經驗的最後探討,之後他轉而對峇里及砂拉越的東南亞原主民主題有興趣,到了六十年代更是全面地探討抽象主義。 《上妝》一作構圖大膽、引人注目。中國戲曲以其厚重、有時甚至誇張的面譜聞名,使人如戴上面具一樣。坊間多有談及戲曲面譜的重要性,以及其魔幻的轉化力量。戴上了這第二重人皮後,伶人便超越自身的身份及限制,進入了飾演之角色。背景可見紅紙上的「春」字,表示場景發生於喜慶的春節,用戲曲慶祝新年,創造滿堂吉慶之氛圍。 農尼.懷特藏品 懷奧娜.「農尼」.合普.懷特,是位生於紐西蘭、在新馬地區工作的電影監製及導演。懷特早年以舞台演員為業,後來於二戰期間,加入英國廣播公司的電台。戰後,她與新成立的馬來亞電台簽約,成為監製及節目策劃。1952年,農尼.懷特加入新聞界,成為海峽時報的專欄作家,後來再赴吉隆坡在馬來亞的片場當編劇。 1958年,她加入了新加坡的國泰機構,成為電影監製及導演。她的佳作在之後幾年不斷出現,當時她貴為國泰電影的第二把手,為國泰拍攝紀錄片,直接向電影鉅子及文藝大亨陸運濤會報。 她的作品於亞太各地,如東京、吉隆坡、香港、馬尼拉、新加坡、首爾及台北屢獲殊榮。1961年在香港,她的作品囊括了八個紀錄片獎中的四個獎項,八個最佳籌劃獎之中的五個,及三個特別獎。她的作品亦有於威尼斯、英國及柏林獲獎。這段日子,她受邀為英國外交部和陸軍部、馬來亞、新加坡、砂拉越、汶萊及香港的政府拍攝紀錄片。在1964年,於台北舉行的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懷特以《快樂家庭》一作獲得最高殊榮。此片談及,新加坡房屋及發展部如何為上一百七十萬不同族裔的人口提供房屋及休憩空間。以彩色拍攝的《快樂家庭》與農尼.懷特當時其他作品一樣,以四種語言的版本在新馬各地公映。同時,上百個複本亦於海外以十五種不同語言公映。在這些影片中,農尼.懷特表現出她對東南亞人民的關懷及社會低下階層的關切。 在獲得亞洲影展的獎項一小時後,懷特乘坐的民航空運公司B908號環島班機,在由台中前往台北的途中發生劫機空難。同機罹難的還有陸運濤夫婦及國泰機構的其他高層。是次空難,對新馬的電影業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