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ANDI (1907-1990)
重要印尼私人收藏
阿凡迪

巴爾的摩裸體少女

細節
阿凡迪
巴爾的摩裸體少女
油彩 畫布
1962年作
款識:藝術家花押 1962 Kenang2an Baltimore (左下)
來源
大使Josias Leão於1963年5月3號得自藝術家本人 2002年 10月6日 蘇富比新加坡 編號114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2007年《阿凡迪 - 第一卷》Sardjana Sumichan著 Bina Lestari Budaya基金會 雅加達 印尼 (圖版,第180頁)
展覽
1966年5月3-22號「阿凡迪 : 1940-1966回顧展」 聖保羅當代博物館 聖保羅 巴西 (展覽編號19).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在印尼現代畫家阿梵迪的作品當中,裸體肖像畫一直都是一極富魅力的主題,並逐漸成為畫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從他早期的裸體全身自畫像,到為親朋好友創作的裸體畫像,以及後來的帶有特殊社會和歷史意涵的裸體畫,如這幅《巴爾的摩的裸體少女》(Lot 13)。 即便在今天,要克服保守的社會公眾對裸體畫像的排斥態度,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也並非易事,由此可見阿梵迪當時必須承受的壓力。在印尼,裸體繪畫創作可謂舉步維艱,從模特和場地的選擇到作品的展覽和公眾的認知,都倍受阻撓。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阿梵迪為他的妻子和女兒創作了一系列裸體肖像畫。但直到他旅居海外以後,才在裸體繪畫創作上得到了自由和釋放。 1962年,阿梵迪接受了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邀請,擔任其藝術系的客座教授。藉此機會,他開始在美國四處遊歷並在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舉辦個人畫展。而這幅《巴爾的摩的裸體少女》的背景就是當時阿梵迪在當地光顧的一間酒吧。他生動地描繪了坐在吧台的幾位客人,在夜晚狂歡暢飲的場景。畫中背景舞臺上閃爍的綠色燈光好似陽光一般穿透了整個房間照射在斜倚沙發上的裸體女性身上。她的神態大膽魅惑、雙腿張開,極富挑逗意味。她性感的身段挑起了其中一位客人的欲火。他面目可憎,嘴中叼著煙斗,雙手慢慢滑向少女的酮體,準備一探芳澤。 畫中的裸體女性體態舒展,畫家將大量顏料直接擠到畫布上以描繪該女性的私密處。阿梵迪用這個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將表現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將裸體畫像的創作轉化為現象學的繪畫體驗。和用紅黑色顏料反覆塗抹的私密處一樣,女孩的乳頭只用草草幾筆厚重的螺旋筆觸帶過。這幅作品毫無疑問是對縱情酒色之夜生活的禮讚。在這裡,對性享樂的追求和對裸體的原始渴望,總是與縱飲狂歡、抽煙賭博如影隨形。作為一位人文主義畫家,阿梵迪被眼前的場景所深深震撼。 在目睹這場夜的狂歡之後,他又怎能不把這令人目眩神迷的一刻搬上畫布,令其重新綻放?隨即便誕生了這幅《巴爾的摩的裸體少女》,作為阿梵迪最引以為傲、最富爭議、最大膽且最個性鮮明的裸體肖像畫,被畫家掛在他位於日惹市的客廳,正如這張於1963年拍攝的照片所示(圖1)。 《巴爾的摩的裸體少女》用些許極端的表現手法,表達了美國社會沉溺夜生活的人群與他們對性的觀念。在畫面情境中,阿梵迪將自己作為該亞文化群體的旁觀者參與其中,摒棄了自身對裸露酮體的羞怯和尷尬,完全融入到這場夜晚的激情狂歡。 這幅畫中突出的敘事風格掩飾了激情和張力,將《巴爾的摩的裸體少女》與阿梵迪其他已鬥雞為主題的作品做了區隔,讓畫面更細膩完整;也使觀者得以見證阿梵迪美學理念的形成並更好地理解他戲劇化的表現主義特點。 《巴爾的摩的裸體少女》標誌著阿梵迪作為一名人文主義畫家不停將自己的潛力延伸到極限,不僅涉及神聖或一般的主題,亦包括基礎和原始的主題。正是阿梵迪在繪畫中多元化的興趣取向,為他贏得了眾多廣泛的好評與讚賞。 前巴西駐印尼的大使,約西亞.利昂就是其中一位阿梵迪作品的重要藏家,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巴西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品藏家之一。利昂先生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便擔任巴西駐印尼大使,歷時五年。因此印尼的藝術品在他的收藏當中佔有特殊位置。他其他的藏品還包括一些主要現代畫家的作品,如畢卡索、雷諾瓦、蘇汀和弗拉曼克。卸任後,利昂先生便攜二百多幅畫作回到里約熱內盧,其中就包括他的親密友人阿梵迪的二十多幅作品。 利昂大使先生的收藏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印尼當代藝術發展最具活力的時期。萬隆和日惹的藝術家們就藝術的本質和功能問題引發了激烈的探討。而當時第一代先鋒現代藝術家們,如阿梵迪、古那彎和蘇佐佐諾剛剛在畫壇嶄露頭角並獲得同行的追捧。利昂大使先生的藏品種類繁多,其中囊括了斯裡哈迪.蘇達索諾的抽象抒情作品,布特. 莫克塔爾的現代立體主義作品以及阿梵迪的表現主義作品。 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利昂大使先生在卸任離開印尼返回巴西之前,從阿梵迪處購得的四幅畫作中的一幅。回到里約熱內盧後,利昂先生即刻舉辦了一次阿梵迪作品回顧展,這幅《巴爾的摩的裸體少女》赫然在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在巴西舉辦的印尼現代藝術展,成為推動當時1955年從萬隆發起而後迅速席捲亞洲、非洲、歐洲及拉丁美洲之「不結盟運動」的要角。「不結盟運動」強調非主流國家的文化語境,旨在反對冷戰的所謂霸權主義和社會主義之爭。 如今「不結盟運動」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引起的巨大迴響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它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影響卻鮮有人去深究,即便這些獨立藝術資助人,如利昂大使先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藝術國際化的進程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而阿梵迪毫無疑問是亞洲藝術家當中一個主要的受惠者。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