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我深深喜爱这些展现出中国传统精神的水墨画,能量丰沛又和谐平衡。有时候,我看见山峰消失在云雾之间,就会想起曾海文。」(法国画家巴尔蒂斯谈及1997年摩纳哥海洋博物馆所举办之「曾海文回顾展」)
佳士得本季很荣幸在此为您献上中国画家曾海文的精选杰作,展现他在油画、水墨及水彩等诸多媒材上的精湛艺术表现。
曾海文于1927年出生厦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与家人移民到越南西贡,就读于法国学校,并在祖父指导下学习书法。曾海文与赵无极一样在1948年抵达法国,然而为了达成父母亲的期许,曾海文选择攻读医学。不久之后,他开始在欧洲进行艺术探索之旅,造访各处画廊与博物馆,发掘西方美术精髓。最终,曾海文发展出独到的艺术语彙,其风格与道家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谐一致;而且,这也逐渐成为曾海文对生活的信念与态度。曾海文与同时期浸淫于法国文化的画家们如朱德群和赵无极一样,发现抽象表现主义恰正适合展现传统中国画作的精微奥妙之处──透过纯粹抽象的色彩、光线及构图等元素来呈现的细节变化。我们今天才重新认识这位才华洋溢的艺术家:他不在乎名气,拒绝自我推销;他的艺术旨在达成崇高纯洁的心灵目标,恢宏气度远远超越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
《无题》(Lot 51)是曾海文油画作品中非常杰出的作品,描绘一种植物性的抽象景观,道道蓝绿色彩划过温暖的深黄色背景。直刷的笔触彷彿长长叶片迎风摇曳,加快了原本以生动橙橘色调为主的构图节奏。蕴藏其中的蓝色、橘色和绿色,展现曾海文的层迭油彩的技巧风格,为抽向构图增添深度,因此更超越了绘画的制限,形成类似印象派画家的风格(图1&2)。《无题》)依旧是全然抽象画风,同时又传达出沙与草被强劲海风吹袭的动感。曾海文的精湛画技处于抽象与具象的中间、介于作品无法被轻易归类的模煳地带。在画面的左下角,曾海文巧妙地画上一个昆虫似的图桉,这个独特的具象元素让整体构图瞬间转变成一幅景观,然而,几乎于零的透视感又立刻反转了这种诠释。「我的画既非具象、亦非抽象,我并不追求描述这个世界,而是忽略且战胜一般的意识形态,以便探索与自然及其节奏相互连结的新画风。我想要确认自然的力量,并将之具体呈现在画作当中。」(《绘画之道:曾海文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1997, p. 19)
曾海文的自然与坦率使他愿意去探索,并且发展出独特的水墨画风,到了1970年代,他的水墨画功力已臻纯熟。受到超凡力量的支配,曾海文运用水墨特有的流动性,在纸上画出各式各样灵活的姿态,创造出有力的构图。
对于时间与控制的概念,是曾海文水墨画的核心思想。要能精通水墨画的技巧(本质上说来是一种无法重画的媒材),就要了解画笔以及纸笔间的互动模式。曾海文让墨水自由扩散,纸张吸收稀释后的墨汁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灰色,也就立刻与快笔所画就的深黑色产生明显对比。每张规格为70 x 50平方公分的纸张就如同严格统一的框架,成就每一幅独特的构图,画面中留白与涂满的比例是相同的。因此,构图中的空白与能量产生共鸣;空白中产生线条,让整幅画得以喘息与运动,让静止的姿态多了动能。如同风与气息,留白区域在曾海文的画作中是十分重要且複杂的元素,对他的每一部构图来说都是至为关键的特徵。曾海文将这个概念解释给Jean-Pierre Desroches听时,是这样描述的:「工作的时候,我不断自问:要为空白而画、还是为圆满而画?这就像是身体与灵魂,也如同音乐唯有透过寂静才能存在。」曾海文和赵无极对于水墨画的概念以及中西文化溷合之后所产生的影响,让两人踏上相同的艺术旅程,以他们各自独特的方式将中国画带往现代(图4)。
曾海文贵为书法名家,并以水墨画作为创作中心,然而他同时也拾起画笔,以水彩画出自然的作品。如《无题》(Lot 50)中所式,经常受到环境景观的启发,曾海文带着更大的自由度,以相同的直觉去对待水彩作品,目的在于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以美术作品诠释出来。
由于曾海文的作品无法轻易归类,他也一直维持其艺术的独立性,因此与他同期的法国艺术家如亨利‧米修(图5) 及汉斯‧哈同(图7) 认为水墨及书法是一种新的表达工具。这两位巴黎画派的画家都热衷于从东方文化获得灵感,以作为艺术复兴的一种方法。哈同从事抽象艺术的美学研究,米修则从事和绘画一样具有解放心灵效果的写作,两人皆视水墨画为另一种卓越的表达方式。因此,三位画家超越了国籍与时间的限制,共同追寻相同的目标,以克服人类所遭遇的现实困境。
曾海文是一位以道家思想为本的中国画家,结合二十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创作出高超的抽象派画作。他的作画方式深受道家思想元素所引导,目标在于描绘出赋予自然世界生命的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法国所获得的艺术薰陶,让曾海文能够自由地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同时富涵亚洲哲学与西方艺术史之论述。而当时的巴黎画派艺术家也正群起突破疆界,期望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找寻新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