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历史的风景》这组作品虽以一座座城市为母体,却是无法被纳入寻常意义上的城市风景画。它所呈现的是一个画家对于历史的回望,是超出“对景即物”意义的观望和感知。画笔执着地守望、诉说着的,是始终发生着的、未完成的和已消逝的事物,是“逝去和与将逝去的风景”。
风景在消逝,而且必将消逝。对画家而言,城市是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左证,是人类文明的华丽表皮,也是民族记忆中的传奇和一帘幽梦。每一座城市自有其历史,着历史同样交织在人的记忆,与每个个人的历史相契合。在远望中,我们经验并且辨识着城市的记忆与过往种种。对于我们这“向死而生”者,它是记忆存储与播放的载体。 此刻,在向着过去与未来的无限遥远处的凝望中,它是作为古迹的现代,是时间的废墟和纪念碑。
我所乐于采取的关注方式是“眺望”。这种远距离的看,不仅呈现了我们与事物“存在”之间的显在的空间的距离,而且提供了某种特定的面向城市自身的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正是某种远距离地亲近城市的方式。这种远距离的“看”总有几分回望的意思。回望即看的回顾,看了再看,反复之看已经揭示了现象流变不居的事实,更揭示了绘画过程流变不居的本质。所以远眺使我们得以有所蔽藏地接近城市本身。”
——许江摘自《许江的绘画——远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许江在80年代末从德国留学归国后,曾以“返乡的远游者”形容过自己,艺术创作也经历了双重的回归:从最早的绘画转向了装置及跨媒体试验,再又重新回到了布面绘画的方式;艺术思想结合西方当代艺术精粹以及中国传统美学。
《历史的风景》系列是一组以城市建构为主题,却非“对景绘物”的景观绘画:不是再现眼前的客观景物,而是在深陷于城市的历史沧桑感。但不同于古人的“迁逝之悲”,许江并不迷惘于天地之悠悠,而是以时间的笔触体现悲壮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与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同时对话。他将现实城市的建筑置于回忆与想象的时空之中,将流逝的岁月转化为静止的视觉瞬间,而使坚实的物相产生模糊的历史风雨感。并以不同寻常的视角,用急速运转的笔触、重新架构的形式、层迭块状的色彩来展现时 间的交错,让画面上每个构型和色彩的曲折变化来讲述一个不同时间的故事。其表达手法与西方立体及表现主义艺术家利奥尼•费宁格同用刚劲笔直的线条及赋予画面光亮感的柔和色彩,以勾勒具有强烈结构感的现代都市图景。在《大北京•紫禁城》(Lot 144)中,艺术家以空中鸟瞰式的角度,以对色彩、物象和构图的分解的手法,解构了一个具有精神品性的现代城市:墙是城市建筑的主体,经历着毁坏与重建的无数次变化,而这历史之墙与精神之强相同,在高昂与悲惘、低落与希望的历史长河中从未被遗弃,是民族以及人类坚守的家园和信念,更是一首壮烈的诗性史歌。
.jpg?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