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INELY CARVED MUGHAL WHITE JADE JAR
A FINELY CARVED MUGHAL WHITE JADE JAR
A FINELY CARVED MUGHAL WHITE JADE JAR
A FINELY CARVED MUGHAL WHITE JADE JAR
3 更多
十六/十七世紀 蒙兀兒白玉葉耳罐

16TH-17TH CENTURY

細節
罐白玉質,圓口微撇,短頸,深膛,方圓形足外撇。腹部光素無紋飾,頸琢葉紋,肩兩側飾對稱葉形耳,近足處環飾花瓣紋,足底飾四層花瓣圖案,俯視器底,足部花卉與脛部花卉於視覺上合為一朵大花,別具匠心。
此罐掏膛規整,琢磨圓熟,玉色瑩潤,器薄如紙。所謂「良玉不琢」,如此美玉不用雕琢,保持其天然的美。
據《清史稿》記載,約乾隆二十一、二年(1756-57)間,乾隆皇帝統一新疆之後,有「和卓氏回部吉和札麥女」入 ,被冊封為「容妃」,即後來民間傳說的「香妃」。自此以後,中國通往伊斯蘭世界的大門就此打開,精雅溫潤、精雕細琢的來自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東歐的伊斯蘭玉器經新疆傳入京城,令乾隆皇帝為之驚艷,也為中國玉器的創作增添了異國風味。
由於乾隆不諳二者之差異,而統稱之為「痕都斯坦玉器」。因此「痕都斯坦」一辭,在地域上專指北印度,然而清宮中的痕都斯坦玉器卻包括來自北印度及土耳其的兩種玉器。此件即為來自蒙兀兒帝國玉器中的佼佼者。乾隆對這類充滿伊斯蘭異國風格的藝術品甚為鍾愛,常為之賦詩撰文。他一生作詩無數,有超過八百首與玉器有關,其中有五十多首與痕都斯坦玉器有關,可見他對此類胎薄體輕的玉器有所偏愛。
來源
美國舒思深伉儷珍藏 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1日,拍品2961號

榮譽呈獻

Ruben Lien
Ruben Lien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Compare the foliate handles and floral base with a Mughal jade bowl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Taipei, illustrated in Exquiste Beauty - Islamic Jades, Taipei, 2007, p. 62, no. 52.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owl was sent to as tribute in 1770 to the Qianlong court.

更多來自 乾坤薈萃 ─ 花開刹那,器納千年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