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薛松
2006年作
下海
签名:薛松(右下);《下海》薛松 Xue Song 2006(画背)
综合媒材 画布
150 x 120 cm. (59 x 47 1⁄4 in.)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07年 《金蝉脱壳——从传统和革命中的语言拯救》 四方当代美术馆 南京 中国 (图版,第94页)

拍品专文

《下海》(Lot 419)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热词「下海经商」。9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扩大,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崭新的历史阶段。受此鼓舞,大批的政府官员、知识份子,尤其是各界青年,放弃有保障的就业体系,自主创业,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一股新的商业浪潮,并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

1995年后,薛松的个人风格开始明确,作品有一个丰富复杂的背景,这个背景是由大量边缘被烧焦的图片拼贴而成,前景则采用一个有标志性的图像。艺术家以背景及前景的融合来处理这些图像,使得图像的原有标志的标志性被相对化,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在《下海》画作中,一个青年人跳入了大海中,无所畏惧并挺然屹立。大海是由多种国家的货币图片所组成,这些同样大小的货币图片将原本并无关联的各国纸币同化,去除了原本货币的个性,而转为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片,并以组成海浪的浪潮,象征着经济改革的浪潮。而前景的图像,则来自中国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标准造型,象征着在各个时代中的弄潮儿。

通过对现成图像的挪用,以及对现成材料的再加工的两种元素的挪用,经过这种「解构」和重新「建构」的方式,薛松建立了一种个人的图式,营造出对历史事件的一种新的阅读的方式:这种有着隐喻,调侃和幽默的气氛,从画面向外延伸。作品中的文化包容性,批判性和隐喻性的力量,反应了艺术家基于对历史及当下文化现状的思辨的敏感度。

更多来自 亚洲与西方二十世纪当代艺术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