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ONG SOO PIENG (Singaporean, 1917-1983)
重要新加坡私人收藏
鍾泗賓

峇里舞會

細節
款識: Soo Pieng 53 (中下)
來源
現藏者直接自藝術家
本拍品附藝術家女兒鍾靈月簽發之保證書
出版
2015年《鍾泗賓: 生活素描》何劭斌 馬佩儀著 牛津圖形打印 新加坡 (圖版 封面,第3.24 圖,第54頁)

拍品專文

鍾泗賓於1917年生於中國廈門,年輕時曾於廈門美術學院學習傳統中國水墨繪畫,日後更轉往人文薈萃的上海,並就讀於當地的清華美術學院。這段期間,鍾泗賓開始學習西畫,並接受了來自抽象派、立體派與超現實主義等西方的當代藝術洗禮。

新加坡的「南洋畫派」成立於1950年代初期,而鍾泗賓便是創始並發展這個藝術運動的重要成員之一。他的技法嫻熟且風格獨具,作品總能以中西融貫的特質詮釋傳統的在地文化與藝術情態。鍾泗賓的作品中雖經常可見中國繪畫對他的深厚影響力,但其中卻也蘊含了豐富的西方當代藝術語彙,東西兼備的創作風格,更奠定了他於二十世紀東南亞藝壇的傑出地位。

鍾泗賓於1946年抵達新加坡,當時的他亟欲將上海的當代中國藝術運動帶至這個東南亞的熱帶國家。於是鍾泗賓便與劉抗、陳文希與陳宗瑞這幾位志同道合的藝術創作者一同創造了「南洋風格」畫派。這個由幾位來自中國藝術家所創立的藝術運動,除了結合傳統中國書畫與西方當代藝術元素,作品也多以東南亞鮮活的人文情感與生活景觀為其創作主軸。

1952年,鍾泗賓與劉抗、陳文希以及陳宗瑞在內的這群南洋畫派藝術家,前往峇里島,展開一場探索藝術的寫生之旅。眾人一到當地即沉浸在這個饒富人文風采與歷史儀軌的熱帶島嶼中,進而創作出許多最令人激賞的作品。這其中有許多畫作都是這群南洋畫派藝術家生涯中的一時之選,許多作品更因此成為新加坡藝術史發展上重要的分水嶺。峇里島之行之所以重要,在於這些作品成功為南洋畫派的風格定調,透過旺盛的生命活力,這些藝術家各自於畫布上展現出獨樹一格的視覺語言,這其中無論是構圖、用色或是意象,對許多東南亞藝術的後進之秀影響深遠。鍾泗賓與他的南洋畫派創始會員,是繼知名比利時裔印象派藝術家勒邁耶Adrien-Jean Le Mayeur de Merprès之後,前往南洋小島尋找創作靈感的下一批藝術家。峇里島這趟藝術與美學的朝聖之旅,奠定了這群南洋畫派藝術先鋒於東南亞當代藝壇中不可搖撼的地位,也開啟了屬於他們全新的美學歷程。

由於地理上與馬來半島接壤,歷史上又曾經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成員,因此當時南洋畫派這幾位藝術創作者的當務之急,並非急切地找尋一種屬於「新加坡」這個國家的認同,而是一個能夠代表東南亞地區精神的藝術特質。四人在歷經了數月的峇里島之旅後回國,面對當初所創立的畫派與堅持的理念顯得更有自信。融貫中西特質的南洋畫派,在風格上益發沉穩明確,這樣的轉變適逢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亞聯邦,正式成為獨立共和國,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與國家認同的意識也因此而逐漸明朗。

鍾泗賓以及其他幾位南洋畫派先驅,在1933年於新加坡的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欣賞了勒邁耶的畫展之後,便對其筆下的東南亞風情感到心醉不已。畫中多彩的點點晴光以及瑰麗絢爛的色調,在創作者的活潑的彩顏下頓時鮮活起來。當地的柔媚的異國情態與文化儀軌喚起了眾人無限的想像,於是四人決定追隨勒邁耶的腳步,遠征峇里島,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靈感。的確,這趟南洋小島之行並沒有讓他們失望,眾人在峇里島綠野饗目的景色與大自然的洪波淼漫中找到了創作的繆思女神。袒露著乳房的女體,以及精瘦結實的男子,當地居民於自在樂活中展現出屬於海島生活的儒雅與真樸。鍾泗賓以及他的藝術夥伴們,成天在戶外寫生,記錄了眼前雲霧空悠般自在的風土民情。對於擅長油畫的創作者如鍾泗賓與劉抗而言,透握這些異國戶外寫生遍聞之事,回國之後隨即躍然畫上,作品皆為一時之選。喜好水彩的創作者如陳宗瑞,則以戶外寫生的方式即興創作,有時則利用閒暇時光以畫筆記錄目遇之色。

《峇里舞會》是鍾泗賓創藝生涯眾多作品中最傑出的一幅畫作,這也是他在1950年代初期最巨幅的油畫作品之一,他對畫中主題所抱持的熱情與企圖心由此可見一斑。鮮明而飽滿的濃烈顏彩,雄踞於畫布,每一筆都是視覺的震顫。畫中央瞠目垂舌的是峇里島神話中女巫Leak,令人望之生畏的雙目怒瞰著前方,鮮紅的舌頭以及單色的軀殼、與背景黝暗幽藍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鍾泗賓選擇了峇里島文化祭典中、最具傳奇與戲劇色彩的巫女主題為畫中主角,這個在當地辨識度極高的傳統神話要角,正以猙獰之姿揮舞著軀體,若非下方一雙人腳露了餡,還真會讓人以為那令人看上去怔忪不安的恰是鬼魅。畫面中左上方一頂赭黃色的大傘、與高聳的火炬替熱鬧的舞蹈瞬間定格,現場人聲沸沸滾動,創作者以最綺麗的熱帶聲色灌溉著海島上裸夏的節慶。

一對身材玲瓏有致的女子背對著觀眾,佔據了畫布的前景。兩名女子擺動著身軀,是慶典中熱舞的表演者之一。閃亮的頭飾與色彩艷麗的服裝以及扇子,與巫師的單色的身體形成強烈對比。四位當時前往峇里島進行藝術寫生之旅的南洋畫派藝術家,曾期待自己能像勒邁耶一樣,在這個盈盈水色的熱帶島嶼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繆思。對於樂邁耶而言,他的峇里島妻子尼‧波洛克就是他生命中無窮喜樂與創作靈感的最佳來源。樂邁耶不斷地以妻為作品的主角,反覆地勾勒與描摩,透過這美麗女子的各種神情與姿態記錄下那令人為之神往的異國風情。對於鍾泗賓以及他的同好們而言,Souri則是他們眼中最美麗的峇里島化身,她含蘊的舞姿與曼顏是這些畫家們日後作品中的主角。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所典藏的一幅劉抗畫作,也同樣以背對著的舞者為主題,其鮮豔的服飾穿著與作品的氛圍,跟鍾泗賓這幅作品的取材相當類似,兩人當年想必身處同一個節慶場合,各自以畫筆顏料揣摩出眼前最迷人的人文風景。

創作者透過自身的透視點,讓我們擁有與他一樣的美學視野。當時的鍾泗賓要不就是跟著圍觀人群站在舞者的前方,要不就是坐在人群裡。簇擁著表演者的觀眾,則有部分出現在作品的背景中,這些賞舞的人潮,可從長舌的巫女的背後隱約窺見。從如此近距離的角度來欣賞節慶的舞蹈與樂聲,觀畫者幾乎可以隨著那震耳欲聾的音樂、與節拍的擊奏聲響,隨著女巫瘋狂的擺動著身軀,並想像自己跟著Souri以及位於她左邊第二位舞者俐落的動作翩翩起舞。熱帶島嶼鼓盪的慶典高潮,勢必在鍾泗賓以及其他南洋畫派畫家的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震撼。鍾泗賓與劉抗兩人在回到新加坡之後,都不乏佳作問世,兩人透過畫筆,將峇里島上的人文情態鎔鑄於圖像中,讓精彩的片刻得以永垂不朽。

《峇里舞會》是鍾泗賓藝術生涯中最出類拔萃的作品之一,這幅作品捕捉了鍾泗賓峇里島寫生之旅最精彩的藝術浪遊,也展現出作者透過顏彩與畫筆所記錄的南國激情。為時數月的異國藝術與人文洗禮,成就了一場豐富的心靈之旅,四位南洋畫派的藝術家們在回到新加坡後,各個摩拳擦掌,紛紛為作品注入全新的熱情與活力。異國溫潤而飽滿的美學滋養,更為這些畫家蓄積了充沛的創作能量。峇里島的南洋風情既入秉異之懷,酣然而飽的創作靈感,讓鍾泗賓的作品成為日後新加坡與南洋藝術創作者最深遠廣大的影響之一。

《峇里舞會》這幅畫奠定了鍾泗賓南洋畫派先驅的重要地位,其精湛純熟的技法與獨特的藝術視野,讓我們得以一窺其早期創作中少見的創作靈感與豐沛的美學企圖。鍾泗賓於新加坡藝術史始終中佔有一席之地,而這幅作品正是象徵其重要地位的代表作。

更多來自 匯聚:新加坡藝術特別專場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