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崔素榮
崔素榮
雪景
牛仔布 畫布
227 x 146 cm. (89 3/8 x 57 1/2 in.)
2010年作
藝術家簽名 (畫背)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0年《Choi, So Young》Cais畫廊 首爾 韓國 (圖版,第19及97頁)
展覽
2010年「牛仔布風景」Cais畫廊 首爾 韓國

拍品專文

崔素榮擅長以回收的牛仔布塑造城市空間的形態和肌理,建構遼闊的城市景觀,藉此向自己的家鄉致敬。《雪景》(Lot 2) 展現斧山秀麗的景色,藍天白雲,山頭上密密麻麻的房子,披上銀裝,美得令人屏息。濃淡不一的藍調子,優雅含蓄,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氛圍,更添城市魅力;一幢幢細小的樓房,毗鄰相接,高低錯落有致,别有一番詩情畫意。平凡的日常生活往往令人在不知不覺間忽略城市的面貌;藝術家以夢幻的城市拼貼重新喚醒我們的感官,放眼遠眺,欣賞城市的嫵媚,作品散發著静謐的氛圍和詩意的恢宏氣度。

體現韓國創意

山水畫早於公元七世紀在中國出現,後來傳至韓國。到了十七世紀朝鮮後期,韓國畫家擺脫中國南宗文人畫傳統的影響,創立「真景山水畫」。崔素榮以牛仔布作畫,已不再是純粹媒材上東方水墨或西方油彩的考量,她追隨前輩鄭敾創作《金剛全圖》(圖1) 的精神,打破傳統顏料的約束,以創新手法活用媒材。在本質上,藝術家可說是傳承了朝鮮繪畫幾世紀以來的傳統,並重現了過去畫家在中國山水畫的基礎上革新的意圖,她將主觀的「真情」投射至客觀的「真景」,創作出自己的「真景山水」。崔素榮選擇熟悉的故鄉景物進行創作,不僅流露出藝術家個人的深厚情感,更將外在物象與內心感悟融為一體,反映韓國獨有的創意和能量,體現韓國人的民族精神。

解構平凡

崔素榮巧妙地利用深淺不一的牛仔布建構出充滿立體感的建築物形態,造成逼真的錯覺。當觀者的目光在畫面上游移,便會感受到空間的遼闊,而眼前的景物亦隨著視線的轉移而改變,彷彿在畫中蹓躂。這幅作品與羅伯特·德勞內受到立體主義啟發而創作的《'城市'研究》(圖2)有異曲同工之處,以顏色和形狀的對碰呈現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展現城市的動感和張力;同時也令人聯想起保羅·雪鐵龍的未來主義拼貼作品《大都會》(圖3)中城市的混亂景象和澎湃活力。

「拼貼」源自立體派藝術家,他們希望透過這種新的藝術形式推翻西方繪畫自文藝復興以來呈現三維空間的既有方式。崔素榮將我們熟悉的衣物解構,去除原有的功能性和裝飾性,分解成獨立的細節然後再重新拼置,彷如流動的筆觸,互相交錯,形成生動的畫面。經過藝術家的轉化與挪用,二手衣物被賦予新的身分與意義。口袋和拉鍊等配件脫離了我們慣見的模式,以嶄新的姿態出現,成為山水的元素,在新的架構內共同創建連綿不絕的風景。

牛仔布的文化詮釋

崔素榮以靈巧的手法處理牛仔布,創作出具有強烈文化意涵的作品。鮮有其他衣物能如牛仔布般廣受歡迎。牛仔布最初在十九世紀被用作縫製工作服,是美國西部的經典象徵。牛仔服裝於五十年代韓戰期間傳入韓國,到了今天已成為韓國人不論男女老少日常衣著的一部分,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也如是。

牛仔布成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它在本質上反映了人類許多內在需要,包括遮蔽、保護、群體認同,以及自我表現等。這種粗織棉布,堅韌耐磨,不單能遮蔽身體,還能提供保護。牛仔服裝風靡全球,受到群體認同之餘,又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的個人風格,滿足自我表現的慾望。牛仔服裝不僅是民主的象徵,它還為不同階級締造一個公平的環境,而它的合身程度足以媲美度身訂造的衣服。牛仔布的可塑性,能切合不同人士的需要。崔素榮透過挪用回收的牛仔布,將心境化入畫中的景致,布料自然磨損的質感和褪舊的顏色,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記錄衣服與人共同渡過的人生旅程。它們的形態蘊藏著強烈的情感,反映物主過去的行為和經歷;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構成一個四維空間。牛仔褲永恆的魅力在於訴說穿者的人生故事。藝術家精心塑造的城市,豐富的質感與色彩為重複增添變化,帶來視覺的愉悅,增加敘事的深度,解開了衣與人過去的歷史謎團。藝術家以優雅的手法運用零碎的物料創作,反映物盡其用的個性,小時候穿著姐姐留下來的舊牛仔褲也曾經予她同等的溫暖和歸屬感。

譴責物質主義

崔素榮悄悄地批判物質主義社會以衣飾來區分社會階層、職業和收入的現象,她在畫中插入不同的牛仔褲商標作為廣告牌,以提醒我們牛仔褲其實具有收藏價值,所以也是物質主義的實體。對物質財富的貪求往往在城市的結構中反映出來,過度的建設,令人窒息。高科技的生產模式對物質主義文化有必然的影響,無休止的製造導致物質過剩,令人容易墮進物慾的陷阱。複雜多元化的社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選擇,令人無所適從,無法安頓下來,變相在形而上的精神層面來說失去家和舒適的生活。

崔素榮與我們分享家鄉明媚的風光,她締造了一個溫馨的環境,意圖紓解當代社會人們無家可歸的感覺。她巧妙地運用硬朗的牛仔布以詩意的手法表達家鄉櫛比鱗次的樓房,從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家鄉給予她的慰藉和安全感。她抱著真誠的信念,以隱晦的方式道出自己對文化及社會的關注;她刻意營造懷舊的美感,看似單一化的風景描述,其實蘊含現代主義的複雜真實性。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