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夕照看人體 誰看白首起舞。」
吳冠中自1936年進入杭州國立藝專學習,到1947至50年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研修西方現代油畫,在這十多年主要是在裸體題材的繪畫中學習,鑽研,探索其藝術之路(吳冠中《夕照看人體》)。
1950年吳冠中回國後,希望致力開創深具民族性的現代藝術新途徑,以西方現代美學理論來發展中國繪畫藝術,然而這種觀念與當時官方主流政策的「藝術政治需求」是大為抵觸的。因此在數次的政治批判浪潮中,吳冠中的藝術態度都成為眾矢之的而備受批判和打壓,但他不願放棄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於是轉道而行,在長達近四十餘年的創作中,他捨棄人物題材,改以風景為主要創作題材,直至文革結束迎來創作的春天。而之前所創作的全部裸體作品,包括油彩,素描,速寫,以及這些作品的照片,統統毀于文革浩劫中,而這個遺憾也一直讓吳冠中噓籲不已。
1990年夏天,已步入古稀的吳冠中決定以「溫故而知新」的角度再來探索「裸女」的課題,並於1992年在新加坡文物館舉辦「夕照看人體」個展,及出版唯一的一集「裸體作品」畫冊,這段特殊的藝術實踐對於研究吳冠中的藝術造詣實屬珍貴。此番回歸裸體題材,吳冠中以油彩及水墨兩種材質為媒介,來探索其獨特的「認識理解物件的美感,分析掌握構成美感的形式」藝術觀念。
油畫是以寫生為主,並賦予人物以特定的場景。水墨則是在油畫完成後,在忠於速寫的基礎上自由創作。對此,他解釋到:「我在油彩及水墨中轉輪來,踩著彩與墨作「之」字形前進。」在談到水墨創作的過程,吳冠中說道:「水墨運行求輕快,然人體造型要求嚴酷,其間矛盾多多。造型嚴酷並非局限於客觀形象的正確,但信手抹來的自在性又絕不等同於形象的抒情性。」(吳冠中 《墨彩》) 這種結合,正是吳冠中希望以結合西方現代繪畫觀念,在造型、結構、用色、筆觸等方面,以觀念和技法的創新和突破,來繼承和發展中國水墨繪畫藝術,發展「時代性」的新水墨。同時也是藝術家希望以中國傳統的水墨繪畫的方式,意欲探尋以超越純粹描繪具像表徵的手法,來重新詮釋裸體主題。
《海(人體)》(Lot47)是先以布面油彩創作,再以水墨重新詮釋的典範之作:水墨作品的造型上基本忠於油畫作品,而筆線,墨色和情調則完全另闢蹊徑:先以炭條勾勒人體的輪廓,再以淡墨複勾,增加形體的結實感和力度。肌體留以大片空白,僅以淡墨掃出陰影,呈現出女性軀幹的靈動,轉折,圓潤和柔暖感。背景以淡墨暈染出海灘及波浪的氣勢及韻律,將人體作為情感的語言符號,溶進半抽象的空間環境,並使得畫面空間得到巧妙的處理,並彰顯文人墨趣。相對同造型的油畫作品,水墨作品淡化臉部特徵,消除人物的特徵性;而手臂腿部等處以變形處理,柔化了肢體線條,淡化形體造型,增強了寫意性。
在構圖和意境表達上,吳冠中筆下的裸女跳脫了單純人物描繪的方式,而將人物與風景結合,創造出抽離物象,意境昇華如天人合一的想像空間,正是吳冠中長達半世紀之久的創作歷程的寫照及注解。「追憶丹青生涯,九十年代再畫人體,重溫青年時代的夢,然而永遠無法涉足于當年沐浴的河流中去。流水已逝,年華老去,所見所思,落筆成畫圖,誰看白首起舞!」 (吳冠中《夕照看人體》)
吳冠中自1936年進入杭州國立藝專學習,到1947至50年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研修西方現代油畫,在這十多年主要是在裸體題材的繪畫中學習,鑽研,探索其藝術之路(吳冠中《夕照看人體》)。
1950年吳冠中回國後,希望致力開創深具民族性的現代藝術新途徑,以西方現代美學理論來發展中國繪畫藝術,然而這種觀念與當時官方主流政策的「藝術政治需求」是大為抵觸的。因此在數次的政治批判浪潮中,吳冠中的藝術態度都成為眾矢之的而備受批判和打壓,但他不願放棄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於是轉道而行,在長達近四十餘年的創作中,他捨棄人物題材,改以風景為主要創作題材,直至文革結束迎來創作的春天。而之前所創作的全部裸體作品,包括油彩,素描,速寫,以及這些作品的照片,統統毀于文革浩劫中,而這個遺憾也一直讓吳冠中噓籲不已。
1990年夏天,已步入古稀的吳冠中決定以「溫故而知新」的角度再來探索「裸女」的課題,並於1992年在新加坡文物館舉辦「夕照看人體」個展,及出版唯一的一集「裸體作品」畫冊,這段特殊的藝術實踐對於研究吳冠中的藝術造詣實屬珍貴。此番回歸裸體題材,吳冠中以油彩及水墨兩種材質為媒介,來探索其獨特的「認識理解物件的美感,分析掌握構成美感的形式」藝術觀念。
油畫是以寫生為主,並賦予人物以特定的場景。水墨則是在油畫完成後,在忠於速寫的基礎上自由創作。對此,他解釋到:「我在油彩及水墨中轉輪來,踩著彩與墨作「之」字形前進。」在談到水墨創作的過程,吳冠中說道:「水墨運行求輕快,然人體造型要求嚴酷,其間矛盾多多。造型嚴酷並非局限於客觀形象的正確,但信手抹來的自在性又絕不等同於形象的抒情性。」(吳冠中 《墨彩》) 這種結合,正是吳冠中希望以結合西方現代繪畫觀念,在造型、結構、用色、筆觸等方面,以觀念和技法的創新和突破,來繼承和發展中國水墨繪畫藝術,發展「時代性」的新水墨。同時也是藝術家希望以中國傳統的水墨繪畫的方式,意欲探尋以超越純粹描繪具像表徵的手法,來重新詮釋裸體主題。
《海(人體)》(Lot47)是先以布面油彩創作,再以水墨重新詮釋的典範之作:水墨作品的造型上基本忠於油畫作品,而筆線,墨色和情調則完全另闢蹊徑:先以炭條勾勒人體的輪廓,再以淡墨複勾,增加形體的結實感和力度。肌體留以大片空白,僅以淡墨掃出陰影,呈現出女性軀幹的靈動,轉折,圓潤和柔暖感。背景以淡墨暈染出海灘及波浪的氣勢及韻律,將人體作為情感的語言符號,溶進半抽象的空間環境,並使得畫面空間得到巧妙的處理,並彰顯文人墨趣。相對同造型的油畫作品,水墨作品淡化臉部特徵,消除人物的特徵性;而手臂腿部等處以變形處理,柔化了肢體線條,淡化形體造型,增強了寫意性。
在構圖和意境表達上,吳冠中筆下的裸女跳脫了單純人物描繪的方式,而將人物與風景結合,創造出抽離物象,意境昇華如天人合一的想像空間,正是吳冠中長達半世紀之久的創作歷程的寫照及注解。「追憶丹青生涯,九十年代再畫人體,重溫青年時代的夢,然而永遠無法涉足于當年沐浴的河流中去。流水已逝,年華老去,所見所思,落筆成畫圖,誰看白首起舞!」 (吳冠中《夕照看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