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朱德群探究筆觸的旅程:從幹勁厚重到巧如絲紗、輕如羽毛的油畫筆觸
通過比較《無題》(拍品編號397)、《30.03.1981》(拍品編號398)及《通道的亮光》(拍品編號401),呈現眼前的是朱德群從六O年代勁力十足的厚重筆觸,接近三十年來點滴積聚,演化至八O年代創立的巧如絲紗、輕如羽毛的油畫筆觸。這獨創的筆觸源自於朱氏探究如何把中國繪畫皴法的內涵應用於油畫中,創造出新的油畫視覺效果。而朱德群對光線敏感的觸角,渴望以光感感染觀眾,也是促成他創出新章法的原因。朱德群八O年代的作品雖然不是宗教題材,可是從輕盈的筆刷中透出的光線,卻能聚焦人的精神,觸動觀者的靈魂,洗滌心靈,讓人平靜,甚至有種令人蕭然敬畏的莊嚴。
1920年朱德群出生於江蘇徐州,1935年進入著名的杭州藝專,因當時任校長的林風眠對法國現代畫的喜好,讓當時的學生都得以同時吸收中西繪畫理論與技巧。1955年,朱德群離開台灣遠赴巴黎。朱氏由於早年習中國畫,不但對中國畫具備相當地認知與體驗,並且酷愛中國詩詞,這種自身文化背景之修養也潛移默化至他的油畫中。
中國山水畫的形式是朱氏六十年代抽象藝術的切入點。1963年《無題》中的塊面結構與中國山水繪畫中山體構成相近,如約十二世紀的《明皇幸蜀圖》中以輪廓線及塊面組合成的山體(圖1)。根據朱德群對其藝術的自述,繪畫初期他特別注意後印象派塞尚的概念,實踐把景物降服於形式、色彩、光線三維並列的關係。但朱氏對「形式」的追求並不是單向解讀西方藝術理論,他是從中國宋代繪畫中攝取形式。如果我們把朱德群《無題》中的筆觸用線條勾勒出來(圖2),畫面其實是由大小不一的矩形塊面組成,塊面位置的編排錯落有序,呈現出如尼古拉斯.斯達爾(Nicolas de Staël)塊面結構的抽象油畫。而把朱德群與西方抽象藝術家分別出來的,就是那些快速果斷,一氣呵成,產生移動之勢的筆觸。畫作所散發的力度,與12世紀李唐《萬壑松風圖》(圖3)中衝擊力的「斧劈皴」筆痕所傳遞的力度感類似。中國山水畫的皴法是一種手段,畫家將其心中的審美意象藉助於皴法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了畫面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分析朱德群六十年代的油畫筆觸,朱氏或許在這個時期正在探究如何以把中國繪畫皴法的內涵應用於油畫中,從而產生與別不同的表達形式。
1966年的《無題》(拍品編號399)及1962年的《無題》(拍品編號400)中更見多樣化而且快速的筆觸,就如中國繪畫家為了表達對風景個人的感知而創作的皴法。朱德群快速的筆觸在紙上形成具衝擊力的筆痕,其力度、速度感給人具有藝術的威懾力和感染力。快速的筆觸結合交織的色彩引發視覺律動。
朱德群一方面回朔中國傳統繪畫留下的經典美學,另一方面遊歷歐洲讓他深刻獲得西方傳統油畫的啟發,其中極為重要的是光線的應用,這是朱氏抽象繪畫理論的一大重點。1955年,朱氏剛抵歐洲後遊歷西班牙馬德里參觀普拉多美術館收藏的哥雅作品及艾.葛雷歐故居。1965年至1975年間,朱德群間斷地遊歷了巴西和歐洲不同地方,其中1965年遊經瑞士阿爾卑斯山之屋脊伯朗峰、1969年參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林布蘭誕辰三百年回顧展」和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之旅都對朱德群七、八十年代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通過分析朱德群對哥雅、葛雷歐(圖3及4)和林布蘭的推崇可以推論朱氏企圖以光影追求繪畫戲劇性的感染力。朱德群曾說:「在我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相和諧地達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喚起形象和韻律」。可見,色彩、線條和光線是朱德群繪畫重要的手段,以達至「韻律」。光線是朱德群自七十年代研究的重點。文藝復興繪畫的光暗對比;印象派對變幻萬千的自然光的描寫;以至簡約主義藝術家丹.弗莱文自1960年代初用光管創作觸動人心的光雕塑,使無形的光成為主角,改變環境的氛圍。
《30.03.1981》(拍品編號398)及1989年《通道的亮光》(拍品編號401)都出現明顯的放光處,為了把流轉的光線淋漓盡致地呈現,朱氏刻意調出半透明的質感的油彩,獨創巧如絲紗、輕如羽毛的油畫筆觸,成就了色塊產生了一種貼近水墨在宣紙上暈染的效果,又彷如光線折射時色散所產生的視覺律動。這絕對是朱德群在二十世紀抽象繪畫中的成就。此外,朱德群巧妙地應用白色油彩,形成明顯的高光效果。1983年朱德群遊歷了北京、大同、黃山、西山、杭州、南京。中國山水獨有的騰雲駕霧之飄逸感反映在二幅作品中。薄薄的透明油彩圍繞密塗的塊面,在這裡產生光線的轉折,產生飄落、流轉、移動之勢,恰如在山中騰雲駕霧看世界物象的虛實變化。
縱然《30.03.1981》及《通道的亮光》大面積的畫面以單一色彩佔據,但藝術家靈巧地以交織的色彩點綴。《30.03.1981》中以淡米棕色彷佛表現下午時份的光線。藝術家以靈活的手腕利用特別柔軟的毛筆「寫」上輕巧、柔軟的墨黑色、瓦藍色線條,又加上具顛覆性的黃綠色和紅色點,活化了整個畫面。《通道的亮光》中,藝術家以不一的藍色和綠色表現複雜的光影變化,松石綠、湖水綠、海軍藍、瓦藍的塊面和線條融入深棕色中,又加上具顛覆性的黃色和橘色線條,組織成豐富的光影流轉變化。
朱德群深獲國際畫壇推崇與肯定,1997年12月17日獲選為「法蘭西研究院美術院士」,為200年來首位進入此法國最高學術殿堂的華裔人士,2001年又榮獲法國教育部頒授騎士棕櫚勳章,以及總統頒授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的藝術最高成就獎。
通過比較《無題》(拍品編號397)、《30.03.1981》(拍品編號398)及《通道的亮光》(拍品編號401),呈現眼前的是朱德群從六O年代勁力十足的厚重筆觸,接近三十年來點滴積聚,演化至八O年代創立的巧如絲紗、輕如羽毛的油畫筆觸。這獨創的筆觸源自於朱氏探究如何把中國繪畫皴法的內涵應用於油畫中,創造出新的油畫視覺效果。而朱德群對光線敏感的觸角,渴望以光感感染觀眾,也是促成他創出新章法的原因。朱德群八O年代的作品雖然不是宗教題材,可是從輕盈的筆刷中透出的光線,卻能聚焦人的精神,觸動觀者的靈魂,洗滌心靈,讓人平靜,甚至有種令人蕭然敬畏的莊嚴。
1920年朱德群出生於江蘇徐州,1935年進入著名的杭州藝專,因當時任校長的林風眠對法國現代畫的喜好,讓當時的學生都得以同時吸收中西繪畫理論與技巧。1955年,朱德群離開台灣遠赴巴黎。朱氏由於早年習中國畫,不但對中國畫具備相當地認知與體驗,並且酷愛中國詩詞,這種自身文化背景之修養也潛移默化至他的油畫中。
中國山水畫的形式是朱氏六十年代抽象藝術的切入點。1963年《無題》中的塊面結構與中國山水繪畫中山體構成相近,如約十二世紀的《明皇幸蜀圖》中以輪廓線及塊面組合成的山體(圖1)。根據朱德群對其藝術的自述,繪畫初期他特別注意後印象派塞尚的概念,實踐把景物降服於形式、色彩、光線三維並列的關係。但朱氏對「形式」的追求並不是單向解讀西方藝術理論,他是從中國宋代繪畫中攝取形式。如果我們把朱德群《無題》中的筆觸用線條勾勒出來(圖2),畫面其實是由大小不一的矩形塊面組成,塊面位置的編排錯落有序,呈現出如尼古拉斯.斯達爾(Nicolas de Staël)塊面結構的抽象油畫。而把朱德群與西方抽象藝術家分別出來的,就是那些快速果斷,一氣呵成,產生移動之勢的筆觸。畫作所散發的力度,與12世紀李唐《萬壑松風圖》(圖3)中衝擊力的「斧劈皴」筆痕所傳遞的力度感類似。中國山水畫的皴法是一種手段,畫家將其心中的審美意象藉助於皴法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了畫面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分析朱德群六十年代的油畫筆觸,朱氏或許在這個時期正在探究如何以把中國繪畫皴法的內涵應用於油畫中,從而產生與別不同的表達形式。
1966年的《無題》(拍品編號399)及1962年的《無題》(拍品編號400)中更見多樣化而且快速的筆觸,就如中國繪畫家為了表達對風景個人的感知而創作的皴法。朱德群快速的筆觸在紙上形成具衝擊力的筆痕,其力度、速度感給人具有藝術的威懾力和感染力。快速的筆觸結合交織的色彩引發視覺律動。
朱德群一方面回朔中國傳統繪畫留下的經典美學,另一方面遊歷歐洲讓他深刻獲得西方傳統油畫的啟發,其中極為重要的是光線的應用,這是朱氏抽象繪畫理論的一大重點。1955年,朱氏剛抵歐洲後遊歷西班牙馬德里參觀普拉多美術館收藏的哥雅作品及艾.葛雷歐故居。1965年至1975年間,朱德群間斷地遊歷了巴西和歐洲不同地方,其中1965年遊經瑞士阿爾卑斯山之屋脊伯朗峰、1969年參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林布蘭誕辰三百年回顧展」和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之旅都對朱德群七、八十年代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通過分析朱德群對哥雅、葛雷歐(圖3及4)和林布蘭的推崇可以推論朱氏企圖以光影追求繪畫戲劇性的感染力。朱德群曾說:「在我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相和諧地達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喚起形象和韻律」。可見,色彩、線條和光線是朱德群繪畫重要的手段,以達至「韻律」。光線是朱德群自七十年代研究的重點。文藝復興繪畫的光暗對比;印象派對變幻萬千的自然光的描寫;以至簡約主義藝術家丹.弗莱文自1960年代初用光管創作觸動人心的光雕塑,使無形的光成為主角,改變環境的氛圍。
《30.03.1981》(拍品編號398)及1989年《通道的亮光》(拍品編號401)都出現明顯的放光處,為了把流轉的光線淋漓盡致地呈現,朱氏刻意調出半透明的質感的油彩,獨創巧如絲紗、輕如羽毛的油畫筆觸,成就了色塊產生了一種貼近水墨在宣紙上暈染的效果,又彷如光線折射時色散所產生的視覺律動。這絕對是朱德群在二十世紀抽象繪畫中的成就。此外,朱德群巧妙地應用白色油彩,形成明顯的高光效果。1983年朱德群遊歷了北京、大同、黃山、西山、杭州、南京。中國山水獨有的騰雲駕霧之飄逸感反映在二幅作品中。薄薄的透明油彩圍繞密塗的塊面,在這裡產生光線的轉折,產生飄落、流轉、移動之勢,恰如在山中騰雲駕霧看世界物象的虛實變化。
縱然《30.03.1981》及《通道的亮光》大面積的畫面以單一色彩佔據,但藝術家靈巧地以交織的色彩點綴。《30.03.1981》中以淡米棕色彷佛表現下午時份的光線。藝術家以靈活的手腕利用特別柔軟的毛筆「寫」上輕巧、柔軟的墨黑色、瓦藍色線條,又加上具顛覆性的黃綠色和紅色點,活化了整個畫面。《通道的亮光》中,藝術家以不一的藍色和綠色表現複雜的光影變化,松石綠、湖水綠、海軍藍、瓦藍的塊面和線條融入深棕色中,又加上具顛覆性的黃色和橘色線條,組織成豐富的光影流轉變化。
朱德群深獲國際畫壇推崇與肯定,1997年12月17日獲選為「法蘭西研究院美術院士」,為200年來首位進入此法國最高學術殿堂的華裔人士,2001年又榮獲法國教育部頒授騎士棕櫚勳章,以及總統頒授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的藝術最高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