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容翊
作品 78-514
壓克力 畫布
117 x 91 cm. (46 x 35 7/8 in.)
1978年作
款識︰yong ik c (右上) 趙容翊 作品 78-514 CHO, YONG-IK WORK 78-514 (畫背)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Lot 522 is signed with ‘yong ik c’ (upper right); signed and titled in Korean; signed ‘CHO, YONG-IK WORK 78-514’ (on the reverse).
拍品編號522附款識︰yong ik c (右上) 趙容翊 作品 78-514 CHO, YONG-IK WORK 78-514 (畫背)。

拍品專文

趙容翊與朴栖甫 (1931年生)、李禹煥(1936年生)、尹亨根(1928-2007)、鄭相和(1932年生)同為韓國第一代的單色畫藝術家,趙氏在韓國現代美術的萌芽期,對推動韓國現代美術史上首個團體美術運動——非定型繪畫抽象藝術起了關鍵的作用。 趙容翊的藝術創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點畫階段(1974-1980年)、水波階段(1980年代初至後期)、及無心階段(1990 年代中期-2000年代初期)。《作品78-514》(拍品編號522)即屬於第一階段的點畫風格。

點畫階段始於1974年,這個時期的作品風格主要以探索幾何抽象為主,正如同本作中,畫面的空間被幾何圖形覆蓋,其中的美學概念與鄭相和及朴栖甫的創作相仿,皆是表達通過反復單一的繪畫行為進行否定的精神。趙容翊創作單色繪畫的靈感源自於他在翻閱新羅陶藝和朝鮮單色瓷的文獻時的靈光一現。為能使畫面達到韓國單色瓷器所講求釉色透薄的效果,藝術家還將原本使用的油彩,更換成較為稀釋的壓克力顏料,以求畫面看上去有水潤的透薄感。作畫時,藝術家首先在畫布上塗上一層底色, 然後用手指或刮刀反復細緻地勾畫出有序的圓點或幾何圖案。如果在近處閱讀畫作,觀者依舊可見畫布的底層隱約透出顏料所留下的柔和痕跡,這些紋理細膩而豐富,蘊藏著藝術家的沉默而單調的創作過程包含的無限力量。

畫面中這些井然有序、如符號般呈現的筆觸,不僅賦予畫面強烈的視覺節奏感,更像是一曲旋律。它們訴說著動態,讚美著鏗鏘有力的脈動,以回歸到最原始的點狀幾何的狀態,組成了一篇彰顯生命與力量的樂章。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