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定窯是五大名窯中唯一以紋飾見長者,素以其豐富多彩的紋飾和溫潤典雅的牙白釉著稱。本件定窯盤於內底飾折枝花一朵,雙花並蒂,舒展有致,為定窯劃花器的傑出代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與本品幾乎一致的定窯盤,載於蔡玫芬,《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臺北,2014年,69頁,編號II-24。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亦藏有一件近似的定窯劃花盤,惟其花莖折向右側,見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The Koger Collection》,倫敦,1994年, 47頁,編號22。
此類定窯折沿大盤另有飾其它兩類劃花花卉紋者。其一飾與本盤構圖相似的折枝花,亦為雙花並蒂,惟其花瓣邊緣呈鋸齒狀,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之兩件,載於蔡玫芬,《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臺北,2014年,72-73頁,編號II-27、28,以及故宮博物院所藏之一例,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香港,1996年,第154 頁,編號140。另一種飾纏枝花紋,於彎曲的莖上呈現綻放的蓮花、卷曲的蓮葉和蓮蓬,見波士頓美術館所藏一例,著錄於《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卷10,東京,1980年,編號16,2015年5月倫敦埃斯肯納齊展覽一例,載於《Principal Wares of the Song Period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編號6,以及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一例,載於《東京国立博物館所藏横河民輔コレクション : 中国陶磁名品選》,東京,2012年,編號22。
本盤中所飾之花紋在文獻中常被認爲是牡丹或菊花,然而其細窄層叠的花瓣和花形似乎更像是一種藝術化的造型,或為宋人所稱的寳相花、寳牙花之屬,見蔡玫芬,《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臺北,2014年,69頁之討論。此种花卉圖像在定窯上最早見於北宋早期,如河北定州靜志寺地宮所出的一件長頸瓶肩部的紋飾,載於《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卷3:河北,北京,2008年,98頁,編號98。這種紋飾亦流行於北宋早期的耀州窯和河南窯場深剔花品種上,參見安思遠舊藏的一件耀州窯小罐,2015年3月17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20號,以及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所藏的一件深剔花盤口瓶,載於《世界陶磁全集》,卷12:宋 ,東京,1977 年,109-110頁,編號109。相較之下,此式定窯盤上的第二類紋飾因其花瓣邊緣呈鋸齒狀,更接近牡丹花的形象。如上所述的這三類器形、尺寸相近,紋飾不同的定窯盤在當時可能為皇宮中成套使用者。
此類定窯折沿大盤另有飾其它兩類劃花花卉紋者。其一飾與本盤構圖相似的折枝花,亦為雙花並蒂,惟其花瓣邊緣呈鋸齒狀,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之兩件,載於蔡玫芬,《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臺北,2014年,72-73頁,編號II-27、28,以及故宮博物院所藏之一例,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香港,1996年,第154 頁,編號140。另一種飾纏枝花紋,於彎曲的莖上呈現綻放的蓮花、卷曲的蓮葉和蓮蓬,見波士頓美術館所藏一例,著錄於《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卷10,東京,1980年,編號16,2015年5月倫敦埃斯肯納齊展覽一例,載於《Principal Wares of the Song Period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編號6,以及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一例,載於《東京国立博物館所藏横河民輔コレクション : 中国陶磁名品選》,東京,2012年,編號22。
本盤中所飾之花紋在文獻中常被認爲是牡丹或菊花,然而其細窄層叠的花瓣和花形似乎更像是一種藝術化的造型,或為宋人所稱的寳相花、寳牙花之屬,見蔡玫芬,《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臺北,2014年,69頁之討論。此种花卉圖像在定窯上最早見於北宋早期,如河北定州靜志寺地宮所出的一件長頸瓶肩部的紋飾,載於《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卷3:河北,北京,2008年,98頁,編號98。這種紋飾亦流行於北宋早期的耀州窯和河南窯場深剔花品種上,參見安思遠舊藏的一件耀州窯小罐,2015年3月17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20號,以及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所藏的一件深剔花盤口瓶,載於《世界陶磁全集》,卷12:宋 ,東京,1977 年,109-110頁,編號109。相較之下,此式定窯盤上的第二類紋飾因其花瓣邊緣呈鋸齒狀,更接近牡丹花的形象。如上所述的這三類器形、尺寸相近,紋飾不同的定窯盤在當時可能為皇宮中成套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