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洗清淡高雅,乃公元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最受宮廷推崇的河北定窰瓷器。雖然洗壁斜直、內外光素,但坦平內底飾一尾寓意吉祥的螭龍 (又名無角龍)。
螭是一種古老的神獸,其歷史至少可上溯至戰國時期 (公元前481-221年) 的文獻記載,形象大多為活潑生動的幼龍。顧名思義,「無角」曰螭,因無角之故,多被視為「未成年」之龍或幼龍,所以英文常直譯為「小龍」或「初生之龍」。單獨出現的螭大多回顧身後及尾部,構圖呈C形,本拍品即為一例。有些作品的螭龍身畔尚有一螭或雙螭,間或伴一成年之龍,人們常視之為母龍;若以「母子」形象出現,幼螭常在母龍身旁嬉戲追逐,或在其背上歡蹦亂跳。
螭與成年之龍系出同源,而且均寓意祥瑞,既象徵尊榮顯貴,亦含名成利就之祝願。再者,根據呂不韋 (公元前290至235年) 約於公元前239年著成的《呂氏春秋》所記,相傳孔子 (公元前551–479年) 曾比較龍、螭及魚,繼而以螭自況:「孔子曰:『龍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濁,魚食乎濁而游乎濁。今丘上不及龍,下不若魚,丘其螭邪。』」(電子版參見https://ctext.org/lv-shi-chun-qiu/ju-nan/zh,英譯改編自John Knoblock 及Jeffrey K. Riegel合著的《The Annals of Lü Buwei》頁505 (加州:史丹福大學出版社,2005)。) 文中將螭與孔子相提並論,既確立了螭在中國神話的崇高地位,亦彰顯了它在各式裝飾藝術題材中的神聖意義。
以螭龍為飾的定窯器物,或如本拍品般僅飾一螭,或如上所述襯以別的螭龍。僅飾一螭者,其背景有的像此洗般光素無紋,有的則襯以朵朵祥雲或纏枝蓮紋。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定窯劃花碟,器形、紋飾皆與本件洗如出一轍,惟其螭龍之刻劃稍顯草率,著錄於蔡玫芬著《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編號II-58(台北,2014年)。與此洗螭龍紋風格一致者還有一例北宋定窯瓷盌內底的紋飾,圖見Jan Wirgin所著《Sung Ceramic Designs》(倫敦:寒山堂,1979),原圖發表於《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刊號42圖版70b (斯德哥爾摩:1970)。紐約佳士得曾於2014年9月18至19日拍出一例定窯盤 (拍品編號732),盤上所刻螭紋與本拍品類似,惟其四周飾纏枝蓮紋。另有一件洗壁斜直的近似例,其盤心刻祥雲螭紋,圖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撰的中英雙語《故宮宋瓷圖錄:定窯‧定窯型》圖版60 (東京:學習研究室,1973)。同類器形飾雙螭者參見前述蔡玫芬著作編號II-59。
此洗與同場推出的臨宇山人典藏定窯黑釉鷓鴣斑盌 (拍品編號506) 一樣,均來自著名的波士頓白納德伉儷 (Eugene and Elva Bernat) 舊藏。白氏伉儷活躍於二十世紀中葉,其庋藏的中國早期陶瓷佳作雲集,數量逾150多件,年代由新石器時代至宋代不等。白氏珍藏的百多件宋瓷最為人津津樂道,這些珍品件件精奇,常亮相於特展和學術著作。各地博物館和私人珍藏均對白氏珍品趨之若鶩,自1980年11月舉行白氏珍藏專拍以來,其舊藏迄今仍散見於全球各大珍藏。
明代 (公元1368至1644年) 與清代 (公元1644至1911年) 收藏家均視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餘者為鈞、汝、官、哥四窯。定窯出品的瑩潤白瓷馳名天下,此外也有燒造赤褐及黑釉器,拍品中的臨宇山人珍藏定窯黑釉鷓鴣斑盌 (拍品編號506) 即為一例。雖然定窯本身並非御窯,即非官府運營或專為內廷燒製用瓷的窯口,但它在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及十二世紀初確曾燒造大批宮廷陶瓷。
毛瑞 (Robert D. Mowry)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螭是一種古老的神獸,其歷史至少可上溯至戰國時期 (公元前481-221年) 的文獻記載,形象大多為活潑生動的幼龍。顧名思義,「無角」曰螭,因無角之故,多被視為「未成年」之龍或幼龍,所以英文常直譯為「小龍」或「初生之龍」。單獨出現的螭大多回顧身後及尾部,構圖呈C形,本拍品即為一例。有些作品的螭龍身畔尚有一螭或雙螭,間或伴一成年之龍,人們常視之為母龍;若以「母子」形象出現,幼螭常在母龍身旁嬉戲追逐,或在其背上歡蹦亂跳。
螭與成年之龍系出同源,而且均寓意祥瑞,既象徵尊榮顯貴,亦含名成利就之祝願。再者,根據呂不韋 (公元前290至235年) 約於公元前239年著成的《呂氏春秋》所記,相傳孔子 (公元前551–479年) 曾比較龍、螭及魚,繼而以螭自況:「孔子曰:『龍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濁,魚食乎濁而游乎濁。今丘上不及龍,下不若魚,丘其螭邪。』」(電子版參見https://ctext.org/lv-shi-chun-qiu/ju-nan/zh,英譯改編自John Knoblock 及Jeffrey K. Riegel合著的《The Annals of Lü Buwei》頁505 (加州:史丹福大學出版社,2005)。) 文中將螭與孔子相提並論,既確立了螭在中國神話的崇高地位,亦彰顯了它在各式裝飾藝術題材中的神聖意義。
以螭龍為飾的定窯器物,或如本拍品般僅飾一螭,或如上所述襯以別的螭龍。僅飾一螭者,其背景有的像此洗般光素無紋,有的則襯以朵朵祥雲或纏枝蓮紋。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定窯劃花碟,器形、紋飾皆與本件洗如出一轍,惟其螭龍之刻劃稍顯草率,著錄於蔡玫芬著《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編號II-58(台北,2014年)。與此洗螭龍紋風格一致者還有一例北宋定窯瓷盌內底的紋飾,圖見Jan Wirgin所著《Sung Ceramic Designs》(倫敦:寒山堂,1979),原圖發表於《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刊號42圖版70b (斯德哥爾摩:1970)。紐約佳士得曾於2014年9月18至19日拍出一例定窯盤 (拍品編號732),盤上所刻螭紋與本拍品類似,惟其四周飾纏枝蓮紋。另有一件洗壁斜直的近似例,其盤心刻祥雲螭紋,圖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撰的中英雙語《故宮宋瓷圖錄:定窯‧定窯型》圖版60 (東京:學習研究室,1973)。同類器形飾雙螭者參見前述蔡玫芬著作編號II-59。
此洗與同場推出的臨宇山人典藏定窯黑釉鷓鴣斑盌 (拍品編號506) 一樣,均來自著名的波士頓白納德伉儷 (Eugene and Elva Bernat) 舊藏。白氏伉儷活躍於二十世紀中葉,其庋藏的中國早期陶瓷佳作雲集,數量逾150多件,年代由新石器時代至宋代不等。白氏珍藏的百多件宋瓷最為人津津樂道,這些珍品件件精奇,常亮相於特展和學術著作。各地博物館和私人珍藏均對白氏珍品趨之若鶩,自1980年11月舉行白氏珍藏專拍以來,其舊藏迄今仍散見於全球各大珍藏。
明代 (公元1368至1644年) 與清代 (公元1644至1911年) 收藏家均視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餘者為鈞、汝、官、哥四窯。定窯出品的瑩潤白瓷馳名天下,此外也有燒造赤褐及黑釉器,拍品中的臨宇山人珍藏定窯黑釉鷓鴣斑盌 (拍品編號506) 即為一例。雖然定窯本身並非御窯,即非官府運營或專為內廷燒製用瓷的窯口,但它在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及十二世紀初確曾燒造大批宮廷陶瓷。
毛瑞 (Robert D. Mowry)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