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喜馬偕爾邦與喀什米爾同處印度北部,相互毗鄰,自古文化交流頻繁,藝術風格互為影響。喜馬偕爾邦昌巴縣高地,距離喀什米爾谷地少於兩百公里,是佛教藝術重鎮,銅製造像成績斐然,聞名遐邇。
自古以來,喀什米爾皆屬印度教及佛教聖地,信奉者眾,遂成就當地源遠流長之銅佛工藝傳統。形象方面,早期的喀什米爾造像深受斯瓦特縣地區影響,同時揉合印度笈多時期的美學元素。隨著時代演進,當地造像形態逐漸與前期分道揚鑣,自成一套獨有風格,特徵包括矯健軀幹、闊眉大眼、豐富鑲嵌、平素五官、瓔珞珠寶款式,以及別具特色的三葉王冠。
喜馬偕爾邦與喀什米爾銅像雖風格同源,兩者亦有若干相異之處。喜馬偕爾邦造像背光大多扁平光素,諸如本像,喀什米爾造像背光則趨於浮華縟麗,常作火焰式設計。喜馬偕爾邦佛衣飄帶慣從主像兩側舒展,喀什米爾像則相對少見。
同類造像款式可參考歐雲伉儷雅蓄一尊十至十一世紀銅嵌銀象頭神坐像,出自印度喜馬偕爾邦,背光光素,下設方台,與本像相仿,於紐約佳士得「髹金飾玉—歐雲伉儷珍藏」日場拍賣,2019年3月21日,拍品編號1101。
喀什米爾例子方面,則可參考一尊同時代釋迦牟尼銅像,原為泛亞收藏(Pan-Asian Collection),收錄於U. von Schroeder著《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頁125,編號19E。該像之造型以及蓮台風格雖略似本像,背光則兼飾火焰及佛塔,且配獅子夜叉須彌座,呼應喀什米爾造像傳統。
自古以來,喀什米爾皆屬印度教及佛教聖地,信奉者眾,遂成就當地源遠流長之銅佛工藝傳統。形象方面,早期的喀什米爾造像深受斯瓦特縣地區影響,同時揉合印度笈多時期的美學元素。隨著時代演進,當地造像形態逐漸與前期分道揚鑣,自成一套獨有風格,特徵包括矯健軀幹、闊眉大眼、豐富鑲嵌、平素五官、瓔珞珠寶款式,以及別具特色的三葉王冠。
喜馬偕爾邦與喀什米爾銅像雖風格同源,兩者亦有若干相異之處。喜馬偕爾邦造像背光大多扁平光素,諸如本像,喀什米爾造像背光則趨於浮華縟麗,常作火焰式設計。喜馬偕爾邦佛衣飄帶慣從主像兩側舒展,喀什米爾像則相對少見。
同類造像款式可參考歐雲伉儷雅蓄一尊十至十一世紀銅嵌銀象頭神坐像,出自印度喜馬偕爾邦,背光光素,下設方台,與本像相仿,於紐約佳士得「髹金飾玉—歐雲伉儷珍藏」日場拍賣,2019年3月21日,拍品編號1101。
喀什米爾例子方面,則可參考一尊同時代釋迦牟尼銅像,原為泛亞收藏(Pan-Asian Collection),收錄於U. von Schroeder著《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頁125,編號19E。該像之造型以及蓮台風格雖略似本像,背光則兼飾火焰及佛塔,且配獅子夜叉須彌座,呼應喀什米爾造像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