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尊羅漢左手持缽,其上蟠一龍,右手高舉持一珠子,似乎以之與龍相戲,據此推測其為十八羅漢中的第十七尊者 – 降龍羅漢。鑄造風格生動特異而古意盎然,具有早期銅造像的特徵。降龍羅漢其人為何,佛經中未有記載,而為中土信眾於《法住記》所記載十六羅漢上,附會而得,因此歷來各家看法不一。蘇軾主張其為慶友尊者,即《法住記》作者;南宋志磐則謂為摩訶迦葉,釋迦牟尼之十大弟子之一,十八世紀乾隆皇帝亦承襲志磐論點。雖則降龍羅漢不見於經籍,但是佛經中卻常見沙門降伏毒龍的故事,最早的一例便是釋迦牟尼自身。據載世尊曾為了感化優樓頻羅迦葉皈依,顯神通以佛缽收伏一條毒龍(naga,亦可譯為‘蛇’),為此類故事的濫觴。
此尊羅漢的形象,最早出現於吳越時期煙霞洞的十六羅漢之一(圖一), 同樣是一梵僧左手托缽,右手高舉持珠。但是未見有龍,而且既是十六羅漢,其身份便不會是十八羅漢之第十七的降龍羅漢,但可知此形象最遲在十世紀已出現,雖然也是梵僧,深目高鼻,但不似此銅羅漢之面相奇特,令人聯想起貫休所畫誇張特異的羅漢。此銅羅漢身穿印度式袈裟,袒露圓腹,臉上身上青筋浮現,刻畫生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衣袍膝蓋上的漩渦式衣紋,應該是受到宋代寺院塑像的影響。如保聖寺的一尊降龍羅漢(圖二),其衣袍邊緣便可見漩渦狀轉褶;而崇慶寺的北宋時期降龍羅漢像其衣袍下襬可 見密集的平行皺褶,其右膝上也可見同心圓紋路。還有下襬的龍紋及衣領上的卷雲紋,可以跟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金代定窯印花龍紋盤(圖三)上的紋飾做比較。此尊羅漢是難得一見的早期銅羅漢造像,體現貫休畫風的影響及當時工匠不拘一格的造像風格。
本拍品經牛津檢測中心進行熱釋光定年測試,測試報告編號為 no. C117c20,其測試結果與拍品定年相符合。
此尊羅漢的形象,最早出現於吳越時期煙霞洞的十六羅漢之一(圖一), 同樣是一梵僧左手托缽,右手高舉持珠。但是未見有龍,而且既是十六羅漢,其身份便不會是十八羅漢之第十七的降龍羅漢,但可知此形象最遲在十世紀已出現,雖然也是梵僧,深目高鼻,但不似此銅羅漢之面相奇特,令人聯想起貫休所畫誇張特異的羅漢。此銅羅漢身穿印度式袈裟,袒露圓腹,臉上身上青筋浮現,刻畫生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衣袍膝蓋上的漩渦式衣紋,應該是受到宋代寺院塑像的影響。如保聖寺的一尊降龍羅漢(圖二),其衣袍邊緣便可見漩渦狀轉褶;而崇慶寺的北宋時期降龍羅漢像其衣袍下襬可 見密集的平行皺褶,其右膝上也可見同心圓紋路。還有下襬的龍紋及衣領上的卷雲紋,可以跟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金代定窯印花龍紋盤(圖三)上的紋飾做比較。此尊羅漢是難得一見的早期銅羅漢造像,體現貫休畫風的影響及當時工匠不拘一格的造像風格。
本拍品經牛津檢測中心進行熱釋光定年測試,測試報告編號為 no. C117c20,其測試結果與拍品定年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