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石灰岩製,碑四面開龕造像。碑首刻寶塔,兩側刻飛天於祥雲之上,碑陽開一帷幕華飾龕,内浮雕以跏趺坐佛為主尊的一鋪七尊造像,龕左右刻發願文及造像人題名,主龕下開四小龕,各雕坐佛於蓮花座上,小龕下方刻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碑陰上刻菩提樹,中央開龕,内浮雕以彌勒佛坐像為主尊的五尊像,龕左右刻發願文及造像人題名「佛弟子賈行」,下方刻題記有「大唐咸□嵗次鶉火七月」紀年。碑兩側各開三小龕雕坐佛於蓮花座上。
唐代有咸亨、咸通兩個帶咸字的年號,此通造像碑為初唐風格,當為唐高宗李治咸亨年間(670-674年)所作。值得一提的是,碑陽下方所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三藏法師玄奘(602-664年)譯本。作此碑時去玄奘法師新譯《心經》不過二十餘年,而其已有取代姚秦鳩摩羅什(344-413年)舊譯本之勢,可見影響之大。玄奘法師譯本《心經》直到今天都是流通最廣的版本,而此通造像作爲鐫刻有這一版本《心經》的早期實例殊爲難得。
唐代有咸亨、咸通兩個帶咸字的年號,此通造像碑為初唐風格,當為唐高宗李治咸亨年間(670-674年)所作。值得一提的是,碑陽下方所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三藏法師玄奘(602-664年)譯本。作此碑時去玄奘法師新譯《心經》不過二十餘年,而其已有取代姚秦鳩摩羅什(344-413年)舊譯本之勢,可見影響之大。玄奘法師譯本《心經》直到今天都是流通最廣的版本,而此通造像作爲鐫刻有這一版本《心經》的早期實例殊爲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