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XCEEDINGLY RARE PAIR OF GILT-BRONZE SEATED LUOHAN FIGURES
AN EXCEEDINGLY RARE PAIR OF GILT-BRONZE SEATED LUOHAN FIGURES
AN EXCEEDINGLY RARE PAIR OF GILT-BRONZE SEATED LUOHAN FIGURES
2 更多
顯赫美國珍藏
元/明初 鎏金銅羅漢坐像一對

YUAN-EARLY MING DYNASTY, 13TH-15TH CENTURY

細節
元/明初 鎏金銅羅漢坐像一對
33 1⁄4 in. (85 cm) and 33 1⁄2 in. (87.6 cm.) high, respectively
來源
拍賣於香港佳士得,1992年9月29日,拍品896號
A & J Speelman Ltd. Oriental Art,倫敦,1998年4月1日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拍品專文

頂禮虔心 鎏金銅羅漢造像一對

此對鎏金銅羅漢像製作精美,體型碩大,形象是兩位少年 童顏的僧人,一位穿袒露右肩的印度式袈裟,其右小腿後 側 刻 有「 右 四」銘 文,一 位 則 穿 著 右 袒 的 漢 式 僧 袍,垂足裾 坐,姿 態 閑 適,氣 度 雍 容,其 左 小 腿 後 側 刻 有「 左 四」 銘文。雖然他們分別刻有標示位置的銘文,但是并無 紀年,它們的製作年代為何,值得探討。

羅漢信仰雖源於古印度經典,然古印度尚未見到明確的 羅漢造像,因此,羅漢信仰基本上可以視為佛教漢化過程 中產生的本土信仰,而其造像藝術也發源於中國。唐永徽 五 年 ( 6 5 4 ) 玄 奘 譯 出 《 法 住 記 》, 此 經 專 說 十 六 大 羅 漢 , 羅漢信仰及其造像藝術自此於中國扎根,逐漸於晚唐/ 五代時期成形。雖然唐代石窟中便出現僧侶的形象,但現 存 最 早,以《 法 住 記 》中 的 十 六 羅 漢 為 主 題 的 造 像 實 例 便 是建造於吳越廣順三年(953)的杭州煙霞洞十六羅漢像 ( 圖 一 )。這 是 由 吳 越 國 吳 延 爽 發 願 所 造,在《 法 住 記 》的 十六羅漢基礎上添加了一尊慶友尊者(Nandimitra, 即《法住記》作者)和一尊不具名的羅漢,所以也可視為現 存最早的十八羅漢實例。1966年瑞安慧光塔曾出土一件 吳越國金銅持經羅漢立像,是早期銅羅漢像的一件實例。

宋代是羅漢信仰的鼎盛時期,由於各種關於羅漢的 靈應故事透過文士名宦的記載宣揚,使得上從帝王, 下至庶人,無不虔誠敬事供養。其中最有名的便是 蘇軾。他的外祖父程文應曾落難受到十六個僧侶的 救濟,文應認為這十六位僧侶便是十六羅漢化身, 因 此 每 年 舉 辦 四 個 大 型 的 羅 漢 供 會 供 養 之。 蘇 軾 自己被貶至海南島時,想起外祖父當日落難情景, 便到當地的五百羅漢堂禮拜,並為之題字,先後寫下四篇 關於羅漢的贊頌。他又在海南島當地獲得五代張玄畫的十 八羅漢像,送給弟弟蘇轍供養祈福。宋人供養羅漢時的祈 願包含很廣,大至天象的祈 晴,祈雨,小及個人祈求現世的平安康健,長壽,登科及第,乃至於追薦亡者等,可以看出宋代羅漢信仰深入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雖 然《 法 住 記 》問 世 後,各 種 以 羅 漢 為 題 材 的 作 品 便 開 始 出 現,但 是 經 典 中 並 無 羅 漢 圖 像 特 徵 的 記 載,因 此 造 像 風 格 自 由 多 變,極 富 創 作 力。這時期羅漢形象常以高僧大德為模樣塑造, 其形貌粗略可分為梵漢兩類,形成了兩種藝術 風格:以貫休為代表的「禪月樣」以梵貌奇古為造型特徵; 以 李 公 麟 為 代 表 的「 龍 眠 樣 」則 為 世 態 相,向 世 俗 化,生 活化發展,比較自然寫實。北宋以後的羅漢藝術大致在 這兩種風格的基本上演繹發揮,再以蘇軾《十八羅漢禮 贊 》的 文 字 敘 述 為 輔 佐,成 為 重 要 的 佛 教 美 術 主 題。宋代羅漢雕 塑 以 陝 西 崇 慶 寺 北 宋 元 豐 二 年(1 0 7 9)的 十 八 羅 漢 像 及 山 東 靈 岩 寺 北 宋 治 平 三 年(1 0 6 6)的 二 十 七 尊 羅 漢 為 代表。他們舉止神態生動逼真,個性鮮明,充分表達出 宋代羅漢雕塑自然寫實的風格。宋代鑄銅羅漢實例非常 少見,開封相國寺存四例北宋時期鑄銅羅漢(圖二),據傳 本為五百羅漢,民國十六年遭到破壞,目前只剩此四尊, 可以看出其造像風格也以自然樸實為主。

進入元明時代,藏傳佛教成為皇家的主要信仰,雖然 藏傳佛教也供養羅漢,但是藏文經典裏對十六羅漢的描 述源於十五世紀克什米爾學者釋迦西日所著《十六羅漢 禮 供 》, 與 《 法 住 記 》 的 描 述 有 出 入 : 1 . 十 六 羅 漢 的 排 列 順 序不同;2.有兩位羅漢的名字不一樣:諾矩羅(漢)/巴沽拉 (藏);蘇頻陀(漢)/阿秘特(藏)。藏文典籍裏也對羅漢 形象有比較詳細的特徵描寫。如巴沽拉在經典描述中手 抱貓鼬;羅怙羅雙手捧王冠等,這都是前朝的漢傳形象所 未見的。目前還未見到能確實定年為元代的十六羅漢塑 像,但是從一些宋元之際傳世的羅漢畫中可見元代的羅漢 形象應該還是以之前的漢傳形象為主,未受到十五世紀 藏傳典籍的影響。

明初出現的宮廷羅漢造像則明顯的風格丕變。佳士得 香港曾賣出兩件明初的鎏金銅羅漢像,一件是1993年10月24日,拍 品 5 4 3 號 ( 圖 三 ), 一 件 是 1 9 9 4 年 1 0 月 3 0 日 , 拍品390號(圖四)。93年的這尊羅漢左手抱著貓鼬,明顯 是藏文典籍所記載巴沽拉尊者形象;而94年這尊手拿金 耳環,則符合典籍裏迦里迦尊者的形象。這兩件與維多利 亞亞伯特博物館藏的鎏金銅戒博迦尊者(手持經書)應該 原是一套,這三件造像分別刻有東第一(巴沽拉),西第四 (迦 里 迦)及 東 第 七(戒 博 迦)字 樣,應 該 是 標 明 他 們 擺 放的位置。這三尊羅漢像的造像遵循西藏典籍的描述,風 格也與前朝羅漢自由寫實的風格不同,充滿宮廷佛造像的 華 貴,拘 謹,內 斂 之 氣。無 獨 有 偶,本 次 上 拍 的 兩 件 羅 漢 也 同 樣 刻 著 「 左 四 」,「 右 四 」 等 標 示 位 置 的 字 樣 , 鑄 造 風 格也與明初宮廷造像的風格一致,他們的手中應該本來 各持能辨別身份的法器,只是現在已經佚失。其中一位 袒露右肩的尊者,其衣袍的處理方式非常類似永樂時期 釋迦牟尼佛上所見的衣袍,尤其領口三角形的衣褶處理 是此時期的特徵,值得注意。這兩件羅漢與慈山寺所藏 一 件 羅 漢 坐 像( 圖 五,購 於 香 港 佳 士 得 2 0 1 6 年 1 1 月 3 0 日, 拍品3233號)風格頗有相似之處,應該是同一時期的宮廷 精品,都是為重要的皇家藏傳佛寺特別定製的,是難得一 見的重要造像。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