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唐納德.斯通教授珍藏 (LOT 1155)
吳冠中
無錫梅園
細節
吳冠中
無錫梅園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七九年作
66.8 x 70.5 cm. (26 1⁄4 x 27 3⁄4 in.)
題識:七九。
鈐印:吳冠中印
無錫梅園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七九年作
66.8 x 70.5 cm. (26 1⁄4 x 27 3⁄4 in.)
題識:七九。
鈐印:吳冠中印
來源
據藏家記錄,本作乃1982年購自北京榮寶齋。
出版
《中國名家書畫展覽特輯》,香港集古齋、九龍博雅藝術公司,1982年2月,圖版25。
展覽
香港集古齋,九龍博雅藝術公司,新加坡中華畫廊,“中國名家書畫展覽”,1982年。
更多詳情
唐納德.斯通教授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60年代末始孜孜不倦從事英國文學教學,1982年,斯通教授受邀到北京講學,從此與中國結緣;2006年,他從紐約城市大學榮休,旋即受聘為北京大學英語系客座教授。除文學研究之外,斯通教授的講課內容涵蓋藝術史、古典音樂、歌劇等,使更多中國學子擴展國際視野。他對歐洲古典大師版畫、素描等的收藏眼光獨到,陸續將個人悉心收藏的藝術品慷慨捐贈給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並每年策劃專題展覽。斯通教授潛心教學,和藹可親,門生當中不少如今在世界各地高校任教。此件吳冠中《無錫梅園》,屬斯通教授1980年代始入藏的中國藝術作品之一,其他作品將於“丹青薈萃─中國書畫網上拍賣”中呈獻。
吳冠中愛梅,不光愛它多姿的形態,更愛它的品格。從造型藝術的角度,畫家認為“梅花之美主要緣於體態多姿。幹枝穿插間的粗、瘦對比,故老梅更獨具這般風采。梅花盛開或初吐露花蕾時,尚無綠葉襯托,只由花朵與枝幹構成點與線的二重唱。”而從文化的意義上,“梅花開於寒冷的季節,那時別的花都不敢吐露,故而引起詩人們的讚美—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說同傳統文人一樣,梅花成為吳冠中筆下具有精神品格的畫題。
本幅作品不寫一枝一簇,而是直接將滿園梅花納入紙面,為了寫盡全域,畫家不得不取高空鳥瞰的角度取景,可謂創新大膽。畫題取自無錫梅園,吳冠中少年時就讀無錫師範初中部,對此地不可謂不熟悉。他亦回憶第一次看到的梅園便是無錫梅園,“因當年梅園被許多居民的白牆襯托,被明如鏡的太湖襯托,因而梅之身段和花之色彩分外醒目。中國傳統繪畫不塗背景,被繪在白底子上的梅花便盡現體態之美。”此幅可謂忠實重現了這段記憶。梅花枝幹,縱橫交錯,盡顯奇態。萬點梅花,深淺濃淡,有所不同,時時變化。亭閣假山,躍出畫面,與百舸齊發的太湖一起,襯托梅園,避免畫面因大片紅梅而落得單調,構圖上可謂煞費苦心。類似的構圖可見早於1976年創作的小幅作品,相比之下,本幅在色彩使用、細節刻畫上更為細心,如畫家特意於梅叢中置一白墻民居,更顯色彩對比,這在七六年作品中未見。由此可知本幅乃是經過多次探索後達成的理想之作。
吳冠中愛梅,不光愛它多姿的形態,更愛它的品格。從造型藝術的角度,畫家認為“梅花之美主要緣於體態多姿。幹枝穿插間的粗、瘦對比,故老梅更獨具這般風采。梅花盛開或初吐露花蕾時,尚無綠葉襯托,只由花朵與枝幹構成點與線的二重唱。”而從文化的意義上,“梅花開於寒冷的季節,那時別的花都不敢吐露,故而引起詩人們的讚美—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說同傳統文人一樣,梅花成為吳冠中筆下具有精神品格的畫題。
本幅作品不寫一枝一簇,而是直接將滿園梅花納入紙面,為了寫盡全域,畫家不得不取高空鳥瞰的角度取景,可謂創新大膽。畫題取自無錫梅園,吳冠中少年時就讀無錫師範初中部,對此地不可謂不熟悉。他亦回憶第一次看到的梅園便是無錫梅園,“因當年梅園被許多居民的白牆襯托,被明如鏡的太湖襯托,因而梅之身段和花之色彩分外醒目。中國傳統繪畫不塗背景,被繪在白底子上的梅花便盡現體態之美。”此幅可謂忠實重現了這段記憶。梅花枝幹,縱橫交錯,盡顯奇態。萬點梅花,深淺濃淡,有所不同,時時變化。亭閣假山,躍出畫面,與百舸齊發的太湖一起,襯托梅園,避免畫面因大片紅梅而落得單調,構圖上可謂煞費苦心。類似的構圖可見早於1976年創作的小幅作品,相比之下,本幅在色彩使用、細節刻畫上更為細心,如畫家特意於梅叢中置一白墻民居,更顯色彩對比,這在七六年作品中未見。由此可知本幅乃是經過多次探索後達成的理想之作。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