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阮潘正,1932,「切甘蔗的女子」或 真實的靜謐
《切甘蔗的女子》(The Sugarcane Cutter)一作,是藝術家阮潘正於1929至1933年之間創作的上乘佳作。
阮潘正才華出眾,其藝術造詣在1932年間已受到廣泛認可。
前一年,印度支那美術學院創辦人維多爾•泰鐸(Victor Tardieu)帶領整個學院,在巴黎的世界殖民地博覽會中廣獲好評,不僅吸引了法國的觀眾,在國際間也受到關注。越南本身獨有的藝術風格逐漸塑成。彼時,在遠離河內一貫的藝術圈,出現了一群新藏家。1930年代,巴黎聚集所有重要的意見持份者——藝術家、各學院、博物館、畫廊、雜誌社等。並列於芸芸眾多的藝術品中被檢視和評鑑,可預想在巴黎展出的作品一般只會得到疏遠的禮貌性回應。然而,阮潘正的作品不單受到眾多青睞,還吸引了媒體報導。《法國畫報》(L’lllustration),作為當時世界其中一個最大型的媒體,在其1932年的聖誕節特刊中,刊載了一篇讚揚越南繪畫的評論。文章由維克托•塔爾迪厄(Victor Tardieu)的兒子——讓(Jean) 撰寫,當中評述了四份越南藝術作品,全部皆為阮潘正的絹布畫作。文章更表達各收藏家購入作品的喜悅,並列出下述各作品:《女巫》(The Witch)由皮埃爾•馬斯收藏,《清洗蔬菜的年輕女子》(The Young Girl Washing Vegetables)由蒙特爾醫生收藏,《孩童與鳥》(The Child with a Bird)由莫拉醫生收藏。馬斯是一位著名科學家;而莫拉是一位優秀的眼科專科醫生,並是亞歷山大·耶爾森的好友;蒙特爾是一位出色的麻瘋病專家和捐助人。他們都是博學且無私的人物,同樣地熱衷於何潘正質樸的藝術。這群收藏家對何潘正的欣賞,更是承接自藝術家最早期支持者——東京(後稱河內)/河內的高級專員奧古斯特•湯朗斯(Auguste Tholance)和他的妻子古列爾瑪(Guglielam)。
在1932年,何潘正已經成為一位受到重要收藏家們認可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更說服了一眾難以取悅的巴黎藝評人。
然而,在獲得空前成功後要再創高峰並非易事。何潘正不疾不徐地進行創作,再繪畫出另一幅傑作——《切甘蔗的女子》。
畫作的文獻記載尤為完整,更被收錄於1934-1935年在意大利舉辦的Seconda 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oloniale of Naples展覽畫册(Catalogue I Pitture su seta n. 423) 。AGINDO ("Agence économique de l'Indochine" 印度支那經濟發展局) 為了持續推廣越南藝術,更在該展展出此畫作。
在作品背面,可見有一標籤註明地點、作品名稱和售價:1500法國法朗1934年(而收藏家和投資者將對此表示欣賞)。
《切甘蔗的女子》融入畫家的傳統技法,同時呈現新意。
何潘正超卓的書法也展現在作品中,藝術家親筆以中文題簽,落款作品年份,並蓋有藝術家鈐印:在作品左上部,由左至右閱讀,垂直第一行,意指猴年;垂直第二行,由上至下,落款「鴻南」和「何潘正」。而畫作右下部,雖然「鴻南」二字的落款和鈐印仍為中文,但藝術家不同於以往的落款方式,今次使用了國語字(Quốc Ngữ)(除了使用拉丁字母書寫,更有附加符號),並落款「1932」。從上述的國語字落款可見,藝術家希望非華裔的觀眾能更易理解文字內容。
不同於傳統絹畫的裱裝方式(以畫作表面上方的一道大長方條,背對底面的一道小長方條),藝術家和畫作以往的藏家Pierre Le Tan(黎譜之子)決定,將原本以深色日本漆製而成的傳統加丹畫框換成金色畫框,光線的衍射更能襯出畫作的光芒。
何潘正一直沿用著由線、三角形、圓形和球體組成的傳統幾何構圖,而在本作中可見多樣的線條橫貫穿梭(畫中甘蔗穿越了整個構圖),人物的下肢更增添了垂直感,與橫向感形成對比。畫作中的圓形數量比往常少,只有一個球形圓盒。畫中的大長方枱面橫跨整個畫面。由黑色墨水所組成的窄長三角形(頭飾和長褲)與人物身體的倒三角形(臉部、雙手和腳)互相呼應。
畫中各處可見傳統而實在的棕色,成功營造出躍動的顏色面塊。純粹致成壯麗。
謙遜與力量。
何潘正去蕪存菁,將作品中的元素精鍊至:一位人物、一個姿態、一種手跡。目光聚焦於畫中姿態,美麗而賢慧。靜默專注凝聚成動感。動作不單是姿勢,更洋溢著儀態之美。
藝術家並沒有忘記描繪出「lá dong」的細節(小販使用這片大葉子作為實際工具來保護自己,避免割傷),由此再喚起我們對何潘正的認識,他不只是一名畫家和詩人,更是一位民族學家。
在當時已年皆四十歲的藝術家深刻明暸到,他沒有選擇的世界,同時沒有選擇他。
高雅絕倫的畫作中,何潘正同時詮釋出”享樂主義/美好生活”的簡樸無華和回歸真實的寧靜致遠。
Jean-François Hubert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
《切甘蔗的女子》(The Sugarcane Cutter)一作,是藝術家阮潘正於1929至1933年之間創作的上乘佳作。
阮潘正才華出眾,其藝術造詣在1932年間已受到廣泛認可。
前一年,印度支那美術學院創辦人維多爾•泰鐸(Victor Tardieu)帶領整個學院,在巴黎的世界殖民地博覽會中廣獲好評,不僅吸引了法國的觀眾,在國際間也受到關注。越南本身獨有的藝術風格逐漸塑成。彼時,在遠離河內一貫的藝術圈,出現了一群新藏家。1930年代,巴黎聚集所有重要的意見持份者——藝術家、各學院、博物館、畫廊、雜誌社等。並列於芸芸眾多的藝術品中被檢視和評鑑,可預想在巴黎展出的作品一般只會得到疏遠的禮貌性回應。然而,阮潘正的作品不單受到眾多青睞,還吸引了媒體報導。《法國畫報》(L’lllustration),作為當時世界其中一個最大型的媒體,在其1932年的聖誕節特刊中,刊載了一篇讚揚越南繪畫的評論。文章由維克托•塔爾迪厄(Victor Tardieu)的兒子——讓(Jean) 撰寫,當中評述了四份越南藝術作品,全部皆為阮潘正的絹布畫作。文章更表達各收藏家購入作品的喜悅,並列出下述各作品:《女巫》(The Witch)由皮埃爾•馬斯收藏,《清洗蔬菜的年輕女子》(The Young Girl Washing Vegetables)由蒙特爾醫生收藏,《孩童與鳥》(The Child with a Bird)由莫拉醫生收藏。馬斯是一位著名科學家;而莫拉是一位優秀的眼科專科醫生,並是亞歷山大·耶爾森的好友;蒙特爾是一位出色的麻瘋病專家和捐助人。他們都是博學且無私的人物,同樣地熱衷於何潘正質樸的藝術。這群收藏家對何潘正的欣賞,更是承接自藝術家最早期支持者——東京(後稱河內)/河內的高級專員奧古斯特•湯朗斯(Auguste Tholance)和他的妻子古列爾瑪(Guglielam)。
在1932年,何潘正已經成為一位受到重要收藏家們認可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更說服了一眾難以取悅的巴黎藝評人。
然而,在獲得空前成功後要再創高峰並非易事。何潘正不疾不徐地進行創作,再繪畫出另一幅傑作——《切甘蔗的女子》。
畫作的文獻記載尤為完整,更被收錄於1934-1935年在意大利舉辦的Seconda 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oloniale of Naples展覽畫册(Catalogue I Pitture su seta n. 423) 。AGINDO ("Agence économique de l'Indochine" 印度支那經濟發展局) 為了持續推廣越南藝術,更在該展展出此畫作。
在作品背面,可見有一標籤註明地點、作品名稱和售價:1500法國法朗1934年(而收藏家和投資者將對此表示欣賞)。
《切甘蔗的女子》融入畫家的傳統技法,同時呈現新意。
何潘正超卓的書法也展現在作品中,藝術家親筆以中文題簽,落款作品年份,並蓋有藝術家鈐印:在作品左上部,由左至右閱讀,垂直第一行,意指猴年;垂直第二行,由上至下,落款「鴻南」和「何潘正」。而畫作右下部,雖然「鴻南」二字的落款和鈐印仍為中文,但藝術家不同於以往的落款方式,今次使用了國語字(Quốc Ngữ)(除了使用拉丁字母書寫,更有附加符號),並落款「1932」。從上述的國語字落款可見,藝術家希望非華裔的觀眾能更易理解文字內容。
不同於傳統絹畫的裱裝方式(以畫作表面上方的一道大長方條,背對底面的一道小長方條),藝術家和畫作以往的藏家Pierre Le Tan(黎譜之子)決定,將原本以深色日本漆製而成的傳統加丹畫框換成金色畫框,光線的衍射更能襯出畫作的光芒。
何潘正一直沿用著由線、三角形、圓形和球體組成的傳統幾何構圖,而在本作中可見多樣的線條橫貫穿梭(畫中甘蔗穿越了整個構圖),人物的下肢更增添了垂直感,與橫向感形成對比。畫作中的圓形數量比往常少,只有一個球形圓盒。畫中的大長方枱面橫跨整個畫面。由黑色墨水所組成的窄長三角形(頭飾和長褲)與人物身體的倒三角形(臉部、雙手和腳)互相呼應。
畫中各處可見傳統而實在的棕色,成功營造出躍動的顏色面塊。純粹致成壯麗。
謙遜與力量。
何潘正去蕪存菁,將作品中的元素精鍊至:一位人物、一個姿態、一種手跡。目光聚焦於畫中姿態,美麗而賢慧。靜默專注凝聚成動感。動作不單是姿勢,更洋溢著儀態之美。
藝術家並沒有忘記描繪出「lá dong」的細節(小販使用這片大葉子作為實際工具來保護自己,避免割傷),由此再喚起我們對何潘正的認識,他不只是一名畫家和詩人,更是一位民族學家。
在當時已年皆四十歲的藝術家深刻明暸到,他沒有選擇的世界,同時沒有選擇他。
高雅絕倫的畫作中,何潘正同時詮釋出”享樂主義/美好生活”的簡樸無華和回歸真實的寧靜致遠。
Jean-François Hubert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