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JADE FIGURAL PLAQUES
THREE JADE FIGURAL PLAQUES
1 更多
曲終 人不散 張偉華 「雲中玉筵」,在今年秋拍推出〈秦漢篇〉最終回之後,將暫告一段落。 四年來,在大環境的逆勢挑戰之下,得以順利完成用玉器史觀點推動古玉市場的計畫,全賴喜愛玉器同好的大力支持,於此特別表示萬分的謝意。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幾年來,「雲中玉筵」有幸聚集了玉器同好們共襄盛舉,但由於我個人能力有限,雖前後歷經二十餘年蒐集整理,才能勉力完成這四冊拍賣。我深知尚有很多不足與缺失,惟希望「雲中玉筵」能拋磚引玉,激發出同好們推出更好的藏品,以豐富古玉圈。 本次「雲中玉筵」—〈秦漢篇〉,在參考歷史文獻、出土記錄、各地博物館藏品,以及本人幾年來的觀察和熊宜敬先生的見解,最後由熊先生整理執筆完成。 最後,要感謝提供這個平台的香港佳士得器物部門,也謝謝四年來參與編輯的專家們。 後記:「養德堂」和「雲中居」,尚有幾件遺珍和重要藏品,將會選擇適當的時機推出。 兩漢文化.雄闊瑰麗熊宜敬 春秋中期,秦穆公崛起,躋身「春秋五霸」;戰國時期,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位列「戰國七雄」;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僅存在了15年,公元前207年,劉邦進關中,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秦朝,國祚雖短,但事功極大,統一文字、車軌、度量衡、貨幣,開通馳道、鴻溝、靈渠,建立官吏管理與舉才制度…舉凡政治、法律、經濟、賦稅…皆有規模,漢朝建立後,即在秦朝各項制度的基礎下發展成熟,史稱「漢承秦制」。藝術文化方面,除了震撼世界的「兵馬俑」,其餘文物品項因國祚太短相對稀有,偶見造型、雕工樸拙簡明的片狀玉人(拍品2701)…等已十分難得。 秦亡後,短暫的「楚漢相爭」,劉邦勝出,建立漢朝。漢朝,分為「西漢」(前202—9)與「東漢」(25—220),史學家習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所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前5—57)所建,都洛陽。其間有王莽(前45—23)代漢自立的短暫「新朝」(9-23)。 漢朝的藝術文化養分多元而充沛,涵蓋了長江中游的「荊楚文化」、以泰山為中心黃河下游地區的「齊魯文化」、黃河中游地區的「中原文化」、黃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的「關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華北地區相當於今日海河流域的「北方文化」(即「燕趙文化」),此外還包括西南的「巴蜀文化」、江浙地區的「吳越文化」、五嶺以南的「嶺南文化」。 而西漢張騫(前164-前114)兩次出使西域,開啟了中原與西域各國的聯繫,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打通了「絲綢之路」,並為後來設置「西域都護」奠定了基礎。到了東漢,班超(32-102)經營西域30年,使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得以持續發展,鞏固了西部邊疆。「絲綢之路」的開通與西域經營的拓展,也使漢朝大量吸收了來自於西方的藝術文化特色,於是,漢朝開啟了中國文明「世界性」的藝術文化宏觀發展。 漢朝自漢武帝起雖然「獨尊儒術」,但仍融合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並且重視民間文學與藝術的發展,使漢文化呈現圓融的包容特性。古典與浪漫,穩定與靈活,凝重與動感,規矩與創新,豪健與溫和,古拙與細緻…使漢朝的藝術文化面貌充滿既謹嚴規範又靈動開創的原始活力與莊嚴氣勢,形成「博大相容」的時代特徵。 長達426年的漢朝,多半處於商貿繁榮與國力昌盛,因此從出土文物中,奮進昂揚與多元鮮活的泱泱大國氣象俯拾皆是。其中,「玉器」的藝術呈現,更是質藝兼具,精美絕倫。 漢代玉器,由於絲綢之路的成功開通與經營,千里之外溫潤細膩的「和田玉」已能因為交通的方便而易於取得,於是便成為漢代貴族玉材選用的新歡,改變了商周以來只能使用雜色玉和地方玉材的習慣。加之「獨尊儒術,以仁治國」的政策,「君子比德以玉」的風尚形成了以禮器、佩飾為主的玉器體系。 漢代玉器的器型種類豐富多樣,禮器大多延續繼承戰國時期的傳統,但裝飾用玉、生活用玉和喪葬玉等,到了漢武帝時新器類與新器型便層出不窮,裝飾用的佩玉中,出現了玉舞人、韘形珮、翁仲、剛卯、司南珮等新品種;玉劍首、格、、珌四類玉件齊全的玉具劍也屬常見;圓雕動物禽鳥如辟邪、熊、虎、牛、羊、豬、龜、鷹…等既寫實又傳神的生動雕工及玉質的溫潤可人,都成為漢代玉器的重要標記。 由於鐵製工具的進步與廣泛使用,兩漢時期的琢玉工藝大幅提升,掏膛、鏤空、拋光、鑲嵌、碾刻、活環、浮雕…等多種雕琢技術空前發達,其中,<漢八刀>與<遊絲刻>(亦稱<遊絲毛雕>、<遊絲工>),成為漢代玉器最重要的技藝。 北京故宮對<漢八刀>有言簡意賅的解釋,即「中國古代治玉工藝中一種獨特的陰線雕琢法。這種技藝在戰國晚期玉璧上已經出現,漢代臻於成熟,常表現在玉蟬、玉豬、玉翁仲及一些夔龍、夔鳳紋玉璧上。其工藝手法並非名稱說的那樣以八刀雕琢而成,而是一種斜陀方法的使用,又稱『大斜刀』。陀鋒犀利,一氣呵成,幾乎不見陀的連接痕跡,陰線底部也拋光蹭亮,給人以刀片切的感覺,看起來十分簡練俐落。」 <遊絲刻>則發端於春秋晚期,流行於戰國中晚期,至兩漢達到頂峰,是一種細陰刻線微雕治玉的技術,有「單陰線」、 「雙陰線」、「直線」、「曲線」、「短斜線」…等多種方式, 多是用細小勾砣工具旋切而成,依照工藝需求亦略有粗細、 繁簡、深淺之分。玉器中常見的束絲紋、捲雲紋、花枝紋、 草葉紋、綹毛紋、細鱗紋、細網格紋及禽獸五官細部、人物 髮絲、服飾等,皆歸於<遊絲刻>運用範疇。 漢代玉器的紋飾變化更是花樣百出,精彩紛呈,主要為兩類: 一類為幾何紋樣,最常見穀紋、蒲紋和乳丁紋,主要刻在環、 璧、璜等禮器表面;另一類是動物禽鳥紋飾,龍、鳳、螭虎、 熊、鷹、及神話瑞獸…等,均以寫實為主,採用陰刻、鏤雕、 淺浮雕和高浮雕…等多種表現技法,突破了商周以來玉器紋飾構圖嚴謹、平衡對稱的法則,整體更加活潑瑰麗。 同時,由於受中國原有異獸神話的影響,以及當時西域也有許多關於異獸的傳說流入,加上西域特有的一些動物品種也帶到中原,因此,在漢代創造出了「玉辟邪」的造型。紋飾上也不乏異獸靈物圖紋,「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就經常在玉璧上出現,單獨的龍、鳳紋裝飾也常用在玉璧上,而且很多的玉璧出廓,穀璧、蒲璧的外圍經常加添螭龍、螭虎、 臥蠶、雷雲紋…等裝飾,突出而獨特。 漢代文化藝術兼容並蓄,當時的玉器製作呈現集中化發展趨勢,產生了為數不少的宮廷及民間玉作坊,使漢代玉器的 品種和數量超過以往任何朝代,其工藝技術和藝術水準也達到歷史頂峰,是兩漢盛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誌之一。
秦 玉人三件

QIN DYNASTY (221-206 BC)

細節
秦 玉人三件
The tallest: 3 ¼ in. (8.2 cm.) high, boxes
來源
藍田山房舊藏,1992年購於台北

榮譽呈獻

Liang-Lin Chen (陳良玲)
Liang-Lin Chen (陳良玲) VP, Senior Specialist Head of Sale

拍品專文

此組由一件男性玉人及兩件女性玉人組成。男性玉人頭頂一側有髮髻,帶穿孔,面部單線陰刻眉、眼、鼻、口、髭、鬚,腰部陰刻菱格紋表示腰帶;女性玉人頭頂無髮髻,五官以單線陰刻,腰間只以一道橫線表示,形象較為簡單。

西安聯志村一座玉器坑中出土兩件風格非常相似、同樣斷代秦代的玉人(圖一),男性玉人具髮髻、面刻鬍鬚、身刻菱格紋腰帶;女性玉人圓頭無髮,腰間一道橫線,造型及刻法與本拍品如出一轍,顯示製作年代可能非常接近。該對玉人現藏西安博物院,2016年展覽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秦業流風:秦文化特展》,台北,2016年,圖錄圖版75號。聯志村玉器坑同時出土另一對玉人、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觽等,種類齊全,很大可能是祭祀用玉。

更多來自 雲中玉筵 重要亞洲私人古玉收藏:秦漢篇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