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壺闊頸,歛腹,圈足。一側有流,呈鴨嘴狀,流與頸部流槽相通。另一側飾寬帶形曲柄,上下兩端均作如意雲頭形。通體釉下錐拱纏枝蓮紋,頸部四朵纏枝蓮花分別上托篆體「永」、「樂」、「年」、「製」四字。此器釉色潔白瑩潤,細緻如玉,暗刻《永樂年製》篆書款,為永樂時期的甜白釉精品。
僧帽壺因壺口形似僧侶帽而得名,為藏族佛教用器,始燒於元代。明永樂、宣德年間因漢、藏文化交流頻密,景德鎮御廠曾大量燒製僧帽壺。永樂年間,御廠採用當地的優質原料製作瓷器,並在燒製白瓷工藝上取得重大的突破,燒製出釉色瑩潤、白砂糖似的甜白釉,釉色譽為「白如凝脂,素猶積雪」。
僧帽壺因壺口形似僧侶帽而得名,為藏族佛教用器,始燒於元代。明永樂、宣德年間因漢、藏文化交流頻密,景德鎮御廠曾大量燒製僧帽壺。永樂年間,御廠採用當地的優質原料製作瓷器,並在燒製白瓷工藝上取得重大的突破,燒製出釉色瑩潤、白砂糖似的甜白釉,釉色譽為「白如凝脂,素猶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