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明洪武 青花歲寒三友圖執壺
蘇玫瑰,獨立學者
本件珍稀洪武執壺,昔日由日本知名畫家椿貞雄(1896-1957)所珍藏,並曾於2008年在米澤舉辦《椿貞雄回顧展》中展出,載於展覽圖錄頁128。此執壺見證元代瓷器畫風,至十五世紀初期逐漸轉向自然主義描繪之重要變遷。此類洪武瓷器主體紋飾豎向延伸,宛如草木自地表生長,且以假山石點綴。洪武年間,青花瓷及釉裏紅瓷上,具此設計特徵者,實屬罕見。
根據文獻與考古發現,明朝自洪武二年(1369)設窯場燒造皇家御用瓷。同時證據亦顯示,洪武御窯採用與元朝皇家同等高品質瓷土,均源自麻倉。儘管國際藏品中洪武釉下彩瓷,大抵以釉裏紅為主,但御窯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許多青花紋飾瓷器。該青色調相較元代瓷器,顯得更為柔和,推斷或因使用中土青料而非西域高鐵青料所致。然而於洪武年間,青花與釉裏紅紋飾發展軌跡大致相同,無論造型或裝飾上,兩者如出一轍。
本執壺主紋飾為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樣,此題材雖首繪於元代瓷器,但是松、竹、梅並舉,早見於九世紀唐朝詩人朱慶餘詩作,而宋代林景熙(1242–1310)在《霽山集》中《五雲梅舍記》便稱其為「歲寒三友」。松、竹、梅因不畏嚴寒而聞名,象徵堅忍不拔之毅力韌性,亦是君子文人理想高潔德性。
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洪武地層發掘出一件青花歲寒三友圖執壺,收錄於台北鴻禧美術館出版《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台北,1996年,頁72-3,圖版3(圖一),其壺身環飾與本拍品在諸多關鍵細節上呈現相似之處。該例之次要紋飾在比例上與本執壺近似,唯獨發掘例雲肩紋異常大。兩件執壺之壺嘴、執柄設計相仿,頸部皆飾以芭蕉葉,執柄與頸部交接處飾方形回紋,腹下飾蓮瓣紋,足牆則飾卷草紋。兩者雲肩上各繪整齊花卉卷草圖樣,然發掘例飾山茶花卷草,本拍品飾菊花卷草。菊花卷草紋飾常見於洪武瓷器上,每朵花心環繞短小白色花瓣。
本拍品及發掘之例展現多處典型洪武瓷器畫風特徵,如松樹幹堅韌挺拔、姿態曲折,枝針長短不一,更顯柔和優雅,與十五世紀早期瓷器上輪狀松針排列工整、等長有所不同。另一顯著特色在於岩石繪製方式:此兩壺上岩石皆以粗重外輪廓勾勒,內嵌寬白色線條,大塊岩石內部則以濃青畫成。
現藏紐約亞洲協會一件洪武青花釉裏紅罐,原為約翰·D·洛克斐勒三世伉儷舊藏(參見中澤富士雄、長谷川祥子,《中国の陶磁8.元.明の青花》,平凡社,1995年,圖版20)(圖二),其主要紋飾亦繪有「歲寒三友」圖案。有趣的是,該例與本拍品在設計中均融入了額外的花卉元素。該罐例上可見山茶花,而本壺的花卉應為石榴花苞。雖石榴並非中國原生植物,但自西元前三世紀起,中國便開始種植。石榴花以鮮紅色受人喜愛,長久以來不僅象徵慶祝之意,亦視為驅邪之物,因此女性往往在傳統上一年中最災厄之日五月初五,使用石榴花作為裝飾。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在安成公主(永樂帝之女,1384-1443)墓中出土一件釉裏紅梅瓶上,可見與本拍品類似圖像:「歲寒三友」上方亦飾菊花紋,詳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出版《明代王朝》特展圖錄,愛丁堡,2014年,頁17,圖版16(圖三)。安成公主1443年逝世,屬明朝正統年間(1435-1449)。然而該梅瓶很可能實際上出自更早的洪武年間,陪葬時已然是珍貴傳家之寶。該梅瓶現藏南京博物院,確證宮廷對此紋飾圖案崇慕景仰。
蘇玫瑰,獨立學者
本件珍稀洪武執壺,昔日由日本知名畫家椿貞雄(1896-1957)所珍藏,並曾於2008年在米澤舉辦《椿貞雄回顧展》中展出,載於展覽圖錄頁128。此執壺見證元代瓷器畫風,至十五世紀初期逐漸轉向自然主義描繪之重要變遷。此類洪武瓷器主體紋飾豎向延伸,宛如草木自地表生長,且以假山石點綴。洪武年間,青花瓷及釉裏紅瓷上,具此設計特徵者,實屬罕見。
根據文獻與考古發現,明朝自洪武二年(1369)設窯場燒造皇家御用瓷。同時證據亦顯示,洪武御窯採用與元朝皇家同等高品質瓷土,均源自麻倉。儘管國際藏品中洪武釉下彩瓷,大抵以釉裏紅為主,但御窯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許多青花紋飾瓷器。該青色調相較元代瓷器,顯得更為柔和,推斷或因使用中土青料而非西域高鐵青料所致。然而於洪武年間,青花與釉裏紅紋飾發展軌跡大致相同,無論造型或裝飾上,兩者如出一轍。
本執壺主紋飾為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樣,此題材雖首繪於元代瓷器,但是松、竹、梅並舉,早見於九世紀唐朝詩人朱慶餘詩作,而宋代林景熙(1242–1310)在《霽山集》中《五雲梅舍記》便稱其為「歲寒三友」。松、竹、梅因不畏嚴寒而聞名,象徵堅忍不拔之毅力韌性,亦是君子文人理想高潔德性。
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洪武地層發掘出一件青花歲寒三友圖執壺,收錄於台北鴻禧美術館出版《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台北,1996年,頁72-3,圖版3(圖一),其壺身環飾與本拍品在諸多關鍵細節上呈現相似之處。該例之次要紋飾在比例上與本執壺近似,唯獨發掘例雲肩紋異常大。兩件執壺之壺嘴、執柄設計相仿,頸部皆飾以芭蕉葉,執柄與頸部交接處飾方形回紋,腹下飾蓮瓣紋,足牆則飾卷草紋。兩者雲肩上各繪整齊花卉卷草圖樣,然發掘例飾山茶花卷草,本拍品飾菊花卷草。菊花卷草紋飾常見於洪武瓷器上,每朵花心環繞短小白色花瓣。
本拍品及發掘之例展現多處典型洪武瓷器畫風特徵,如松樹幹堅韌挺拔、姿態曲折,枝針長短不一,更顯柔和優雅,與十五世紀早期瓷器上輪狀松針排列工整、等長有所不同。另一顯著特色在於岩石繪製方式:此兩壺上岩石皆以粗重外輪廓勾勒,內嵌寬白色線條,大塊岩石內部則以濃青畫成。
現藏紐約亞洲協會一件洪武青花釉裏紅罐,原為約翰·D·洛克斐勒三世伉儷舊藏(參見中澤富士雄、長谷川祥子,《中国の陶磁8.元.明の青花》,平凡社,1995年,圖版20)(圖二),其主要紋飾亦繪有「歲寒三友」圖案。有趣的是,該例與本拍品在設計中均融入了額外的花卉元素。該罐例上可見山茶花,而本壺的花卉應為石榴花苞。雖石榴並非中國原生植物,但自西元前三世紀起,中國便開始種植。石榴花以鮮紅色受人喜愛,長久以來不僅象徵慶祝之意,亦視為驅邪之物,因此女性往往在傳統上一年中最災厄之日五月初五,使用石榴花作為裝飾。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在安成公主(永樂帝之女,1384-1443)墓中出土一件釉裏紅梅瓶上,可見與本拍品類似圖像:「歲寒三友」上方亦飾菊花紋,詳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出版《明代王朝》特展圖錄,愛丁堡,2014年,頁17,圖版16(圖三)。安成公主1443年逝世,屬明朝正統年間(1435-1449)。然而該梅瓶很可能實際上出自更早的洪武年間,陪葬時已然是珍貴傳家之寶。該梅瓶現藏南京博物院,確證宮廷對此紋飾圖案崇慕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