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27 年,馬克·夏加爾在創作《送給戀人的鮮花或花束》時,以精湛筆觸同時展現其藝術世界中兩大核心主題:生機盎然的花束傳遞著夢幻詩意,新月之上十指相扣的漂浮愛侶演繹著甜蜜浪漫。朦朧藍霧中,絢爛花束如煙花般從比例精巧的藍色花瓶中迸發——這只花瓶靜立於屋頂之上,或許正暗喻藝術家永恆的創作母題:摯愛的故鄉維捷布斯克。花束周身籠罩著淡藍光暈,彷彿將左上角新月旁的戀人溫柔環抱。這幅作品凝聚了夏加爾諸多標誌性主題——愛情與幻想,完美詮釋了藝術家彼時深邃的個人藝術視野與豐沛情感,印證了他對 1920 年代的描述:「我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光」(夏加爾語,引自 J. Wullschlager《夏加爾:愛與流放》,倫敦,2008 年,第 333 頁)。
誠然,這幅畫作誕生於夏加爾漫長人生中最為幸福的創作階段。1923 年 9 月,在因戰爭中斷巴黎旅居生涯近十年後,夏加爾攜妻子貝拉與女兒伊達離開俄羅斯,重返戰後復甦的巴黎——這座在大蕭條前夜依然躍動著生機的藝術之都。他迅速結識了一群博學多才的國際友人:畫家羅伯特與索尼婭·德勞內、出版人弗洛朗·費爾斯、詩人伊萬與克萊爾·戈爾、約瑟夫·德爾泰等。1926 年末,他與權威畫廊貝爾海姆-勒娜簽約,首次獲得經濟保障;1927 年,著名藝評家莫里斯·雷納爾在其著作《現代法國畫家》中為其確立地位,肯定他在巴黎畫派中的領導角色。同年,他不僅完成《送給戀人的鮮花或花束》,更受傑出畫商安布魯瓦茲·沃拉爾委託創作了 19 幅以馬戲團為主題的水粉畫。
相較於 1910–1914 年初次旅法時固守巴黎的經歷,夏加爾此次積極探訪外省各地,沉醉於法蘭西柔美光影與多變地貌。「我想要的是大地的藝術,而不僅僅是頭腦的藝術」,他曾對費爾斯如此坦言(引自 F. Meyer 前書,1964 年,第 337 頁)。當他們在諾曼第、布列塔尼、奧弗涅與薩沃尼等地旅居時,貝拉每日從市集帶回鮮花供夏加爾寫生,那些鮮活色彩成為藝術家與鄉野田園對話的紐帶。畫面中如夢似幻的藍色迷霧,可能源自夏加爾對法國風光——特別是 1926 年初次造訪的蔚藍海岸的痴迷。地中海沿岸的瑰麗色彩與明媚光線被轉化到畫布上,營造出溫暖和諧的氛圍。柔光賦予畫面統一的視覺凝聚力,同時喚起超現實的幻想維度。
「正是透過法國風景、花卉靜物與若干肖像,他的藝術在這些年獲得長足發展」,傑姬·伍爾施拉格寫道,「所有這些作品都彰顯出與自然的新和諧關係。相較於第一巴黎時期形而上學式的激情創作——那種青年遠大願景的渴望表達,在第二次法國階段,夏加爾向世界與鄉野敞開懷抱。遠離飽經摧殘的俄羅斯及其意識形態影響,他獲得以全新藝術語彙表達的勇氣,得以全心追求繪畫性價值」(《夏加爾傳》,紐約,2008 年,第 321 頁)。
在《送給戀人的鮮花或花束》中,各種構圖元素共處於抽象而朦朧的空間,賦予畫布詩意的魔力。「大氣如魔法般輕盈流動的光影包裹著花束,與它們的生命力共振」,弗朗茲·邁耶評述道,「如夏加爾日後所言,此時期的花卉作品是『色彩與光線的平衡練習』。與此同時,畫中玫瑰質感厚重,如同閃閃發光的水果靜物,躍然紙上」(同上,第 369 頁)。
此作最初由女子網球運動員科萊特·羅桑貝爾(1910–1987)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她於 1935 年與菲利普·博格納成婚。1933 年,羅桑貝爾與同胞西爾維·容·昂羅坦搭檔闖入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子雙打決賽;次年她與讓·博羅特拉合作奪得混雙冠軍。
誠然,這幅畫作誕生於夏加爾漫長人生中最為幸福的創作階段。1923 年 9 月,在因戰爭中斷巴黎旅居生涯近十年後,夏加爾攜妻子貝拉與女兒伊達離開俄羅斯,重返戰後復甦的巴黎——這座在大蕭條前夜依然躍動著生機的藝術之都。他迅速結識了一群博學多才的國際友人:畫家羅伯特與索尼婭·德勞內、出版人弗洛朗·費爾斯、詩人伊萬與克萊爾·戈爾、約瑟夫·德爾泰等。1926 年末,他與權威畫廊貝爾海姆-勒娜簽約,首次獲得經濟保障;1927 年,著名藝評家莫里斯·雷納爾在其著作《現代法國畫家》中為其確立地位,肯定他在巴黎畫派中的領導角色。同年,他不僅完成《送給戀人的鮮花或花束》,更受傑出畫商安布魯瓦茲·沃拉爾委託創作了 19 幅以馬戲團為主題的水粉畫。
相較於 1910–1914 年初次旅法時固守巴黎的經歷,夏加爾此次積極探訪外省各地,沉醉於法蘭西柔美光影與多變地貌。「我想要的是大地的藝術,而不僅僅是頭腦的藝術」,他曾對費爾斯如此坦言(引自 F. Meyer 前書,1964 年,第 337 頁)。當他們在諾曼第、布列塔尼、奧弗涅與薩沃尼等地旅居時,貝拉每日從市集帶回鮮花供夏加爾寫生,那些鮮活色彩成為藝術家與鄉野田園對話的紐帶。畫面中如夢似幻的藍色迷霧,可能源自夏加爾對法國風光——特別是 1926 年初次造訪的蔚藍海岸的痴迷。地中海沿岸的瑰麗色彩與明媚光線被轉化到畫布上,營造出溫暖和諧的氛圍。柔光賦予畫面統一的視覺凝聚力,同時喚起超現實的幻想維度。
「正是透過法國風景、花卉靜物與若干肖像,他的藝術在這些年獲得長足發展」,傑姬·伍爾施拉格寫道,「所有這些作品都彰顯出與自然的新和諧關係。相較於第一巴黎時期形而上學式的激情創作——那種青年遠大願景的渴望表達,在第二次法國階段,夏加爾向世界與鄉野敞開懷抱。遠離飽經摧殘的俄羅斯及其意識形態影響,他獲得以全新藝術語彙表達的勇氣,得以全心追求繪畫性價值」(《夏加爾傳》,紐約,2008 年,第 321 頁)。
在《送給戀人的鮮花或花束》中,各種構圖元素共處於抽象而朦朧的空間,賦予畫布詩意的魔力。「大氣如魔法般輕盈流動的光影包裹著花束,與它們的生命力共振」,弗朗茲·邁耶評述道,「如夏加爾日後所言,此時期的花卉作品是『色彩與光線的平衡練習』。與此同時,畫中玫瑰質感厚重,如同閃閃發光的水果靜物,躍然紙上」(同上,第 369 頁)。
此作最初由女子網球運動員科萊特·羅桑貝爾(1910–1987)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她於 1935 年與菲利普·博格納成婚。1933 年,羅桑貝爾與同胞西爾維·容·昂羅坦搭檔闖入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子雙打決賽;次年她與讓·博羅特拉合作奪得混雙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