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ARE AND MAGNIFICENT BRONZE FIGURE OF SHIVA TRIPURAVIJAYA
A RARE AND MAGNIFICENT BRONZE FIGURE OF SHIVA TRIPURAVIJAYA
A RARE AND MAGNIFICENT BRONZE FIGURE OF SHIVA TRIPURAVIJAYA
5 更多
A RARE AND MAGNIFICENT BRONZE FIGURE OF SHIVA TRIPURAVIJAYA
8 更多
印度南部 泰米爾納德邦 朱羅王朝 銅濕婆立像

SOUTH INDIA, TAMIL NADU, CHOLA PERIOD, CIRCA 1050

細節
印度南部 泰米爾納德邦 朱羅王朝 銅濕婆立像
濕婆立姿,左膝前傾,呈三屈式,腳踏侏儒。腰著托蒂,瓔珞成串,臂腕佩釧,四手舒展,分持斧頭、母鹿。雙頰飽滿,眉清目秀,耳長垂璫,神情莊重。攢髮盤髻,寶冠成塔,聚新月、長蛇、聖草。風姿綽約,韻致靈動。
32 3/8 in. (82.3 cm.) high
來源
William H. Wolff珍藏,紐約,入藏不晚於1972年。
購自William H. Wolff Inc.,紐約,1974年5月4日。
詹姆斯及瑪麗蓮﹒阿爾斯多夫伉儷珍藏,芝加哥。
出版
H. Hunsterberg,《Sculpture of the Orient》,紐約,1972年,頁 21。
S. Kramrisch,《Manifestations of Shiva》,費城,1981年,頁109,編號89。
P. Pal,《A Collecting Odyssey》,芝加哥,1997年,頁27及276,編號23。
V. Dehejia,《The Sensuous and The Sacred: Chola Bronzes from South India》,紐約,2002年,頁111,圖 2。
展覽
費城藝術博物館;德州沃思堡金貝爾藝術博物館;西雅圖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Manifestations of Shiva》,1981年3月29日—1982年5月30日,編號89。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 Collecting Odyssey—Indian, Himalay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t from the James and Marilynn Alsdorf Collection》,1997年8月2日—10月26日,編號23。

拍品專文

濕婆摧毀的是哪三座城池呢?公元七世紀濕婆詩聖之一阿帕爾為何要在其讚美詩《十大傳奇》(Dasha-Puranam) 中,將此譽為濕婆的豐功偉業之一呢?相傳,威脅世界穩定的三股邪惡勢力來自三大城,它們分別用金、銀和鐵打造而成。三城矗立於蒼穹、半空和大地,若要將之殲滅,只能在三城連成直線時一箭摧之。最終,完成這一壯舉的正是濕婆。阿帕爾曾在詩中謳歌這場激動人心的勝利:

三城兮恣所欲,
隳突乎天與地,
神祇兮驚且懼,
訶利[毗濕奴]乎率其眾,
惶惶然求神庇。
聖主兮憫其情,
森森然燃其箭,
蛇為弦兮麓為弓,
輕挽雕弓滿如月,
蛇矢疾發三城摧 ……

—— 阿帕爾 [以Indira Peterson英譯本為據]

羅茶羅乍登基之前,即注輦王朝的頭一百五十年間,境內硝煙四起、戰亂頻仍,是以濕婆一箭破三城的意義格外重大。注輦王朝第三代君主婆蘭多迦雖執政五十年,但其長子卻於公元949年戰死沙場。以高韋里河三角州為權力中心的注輦王朝,其政權可謂危機四伏、風雨飄搖。正因時局動盪,所以濕婆攻克三魔城時左手高舉長弓、右手低垂握箭的戰神形象,對於向寺廟饋贈銅像的部落首領之家人而言,別具振奮人心的作用。根據高韋里河岸一所神廟的題記,婆蘭多迦王的皇后曾饋贈並出資供養一尊近似的聖像:


柯奇蘭納蒂高皇后向提魯-圖魯提的神廟饋贈焚三城之神的巡遊神像,並於婆蘭多迦在位第二十年,為供養此三界佳美大神捐贈稻米,並捐獻在尊前燃點長明燈所需的黃金。
—— 普恩圖魯提神廟銘文

皇后稱此像為「三界佳美大神」;為免神祇身份出現歧義,她還明言其供養的巡遊金屬神像乃是「焚毁三城之神」。顯而易見,她一心追隨的神明既是戰無不勝的化身,更能庇佑注輦王朝攻城克敵。

這尊濕婆銅像鑄造於十一世紀中葉,其身段頎長,雙足踏地,雙手原應執弓箭;弓箭一般為另行鑄造,再置於濕婆手中,可惜時至今日,除了寥寥數例廟中供奉的造像之外,大多數作品的弓箭業已佚失。此像立姿優美,濕婆的身體重心放在右腳,左膝微彎,足踏小惡魔穆沙拉甘之背,後者一手握蛇,神情彷彿在向觀眾求饒。最匠心獨運的是,濕婆右足踏一蓮花,使其造型看來更加平衡。濕婆與小惡魔應是置於橢圓盤上連鑄而成,再安插在長方底座上。作品兩側有鐵枝,應是用作安裝赤焰身光,這類身光宛若背景圖框,使神祇形象益顯莊嚴大氣。鐵枝應可插入座子底部的閂接孔,以便巡遊時搬運神像。

濕婆的髮綹在頭頂綰作美觀的頂髻,一側飾新月與喇叭花飾,高髻所戴寶冠猶如盛開的鮮花。按一般的造型,冠飾能突出面部輪廓,而單耳戴耳環的造型,則僅見於濕婆像。本尊身着半裙,腰纏多條飾帶,正中以獅首帶扣結束,渾身瓔珞琳瑯。據公元九世紀泰米爾詩歌《濕婆之巡遊》(Tirukayilaya Ula) 描述,濕婆現身巡遊之前,雪山神女會妝之以各色珠寶,可見佩飾確是濕婆裝束的重要組成部份。

她為之掛上熱情洋溢的愛神所串成的花環 …….
並佩以黃金足釧,
她為之戴上璀璨的寶冠,
並在其額前
飾以晶光閃爍的亮片。
她為之戴上未穿孔的魚形紅寶耳環,
並拈起一條華美的鑽石項鏈、一縷金線、
一串工緻圓碩的珠鏈和光采奪目的勝利花環,
將之纏繞襟前,
聖懷坦蕩,流光閃熠。
她為其強壯的臂膀繫上徽飾,
並結上賞心悅目的腰帶,
她為其腰間束上帛帶,
雙腕飾以寶釧,
並飾其身以雅正之紋。

[以Blake Wentworth英譯本為據]

本尊為神廟長年供奉之物,證據有二。其一,濕婆的半裙頗為陳舊,獅首帶鉤的細部亦模漫漶不清,這些俱是僧人日常法供造成的磨損。此外,每次寺外巡遊之後,相關的銅像都要進行例行清潔。僧人將之放在寺廟外殿,並用棕欖 (泡水後會迅速起泡) 抹拭乾淨。正因不時用棕欖果肉和籽實擦洗[「棕欖」商標即由此而來]之故,聖像表面形成了神廟中青銅聖像特有的一層金色光澤。其二,此像供奉經年的另一證據是其修整過的雙眼和眉毛,此乃應廟方要求翻新祭祀聖像的工序。印度教日常禮拜的規定是,信徒須凝神與聖像對視,方能承其恩澤庇佑。故此,神像的雙眼格外重要,因長期供奉以致輪廓模糊者,僧人視之為不可取,並會命人適時修整,使其雙眼重現神采。

更多來自 崇聖御寶 - 詹姆斯及瑪麗蓮·阿爾斯多夫珍藏(第一部分)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