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羅中立於1977年進入四川美院,時逢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民風漸開,盧新華在《文匯報》所發表的《傷痕》小說,直視揭露文革苦難的紀實文學,點醒了人們重新審視文革狂潮中被湮沒的人性、理性與真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時藝術學院的校園內瀰漫著獨立精神的思潮,敢於正視過去歷史的不幸與扭曲,並反映在他們的創作中。1980年羅氏以照相寫實的手法,創作了《父親》這幅撼動人心的鉅作,揭開了中國藝術史上「傷痕美術」的扉頁,也引領出一股反思真相、追尋濃厚鄉土風情的寫實主義風潮。作於1988年的《綠頭巾婦女 (彞族)》(Lot 2222)及《天咅薩髮式老人 (彞族)》(Lot 2223)反映了藝術家對少數民族農民深刻的觀察,以熟練的寫實技巧,描繪穿戴彞族傳統服飾的男女。在羅中立的筆下,彞族人民充滿個性和自信,散發出堅實的生命力。這獨特的面貌就是羅中立認為最真實、最動人的生命力,感動了、喚醒了正在拚命追趕現代化步伐的城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