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作品2013至2015年間曾借予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展出。
《小中見大》的創作靈感源自泰祥洲在紐約一位藏家朋友家中所見一塊文人供石。賞石雖小,但泰祥洲突然發現其內含的線條、結構酷似古代書畫中的奇逸山體,令他憶起北宋徐道寧《漁父圖》手卷中的層巒疊嶂。《小中見大》便是由此石的三個局部細節衍生而成。與《漁父圖》不同,在泰祥洲畫中樹木、人物細節已完全不見。《小中見大》將供石與山體的表象關係抽象、升華,承載了遠古文人的隱逸情懷。古代畫家小型臨摹作品常以 “小中見大”為題,而泰祥洲亦通過此創作探討微觀與宏觀的關係,運用洞察力及想象力,將宇宙萬象融入微觀世界之間。
泰祥洲,1968年生於銀川,曾師從馮其庸、胡公石習書法,擅長書畫裝裱及古代書畫修復,201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泰祥洲通過臨摹古代大師作品,深入研究中國山水畫的根源。泰祥洲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並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小中見大》的創作靈感源自泰祥洲在紐約一位藏家朋友家中所見一塊文人供石。賞石雖小,但泰祥洲突然發現其內含的線條、結構酷似古代書畫中的奇逸山體,令他憶起北宋徐道寧《漁父圖》手卷中的層巒疊嶂。《小中見大》便是由此石的三個局部細節衍生而成。與《漁父圖》不同,在泰祥洲畫中樹木、人物細節已完全不見。《小中見大》將供石與山體的表象關係抽象、升華,承載了遠古文人的隱逸情懷。古代畫家小型臨摹作品常以 “小中見大”為題,而泰祥洲亦通過此創作探討微觀與宏觀的關係,運用洞察力及想象力,將宇宙萬象融入微觀世界之間。
泰祥洲,1968年生於銀川,曾師從馮其庸、胡公石習書法,擅長書畫裝裱及古代書畫修復,201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泰祥洲通過臨摹古代大師作品,深入研究中國山水畫的根源。泰祥洲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並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