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jpg?w=1)
乾隆帝壽山石「含味經籍」璽郭福祥皇帝閒章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個人特點,與皇帝的思想、性格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帝王文化的重要載體。可以說,在多種多樣的閒章中,皇帝們獲得了一塊讓自己的思想放飛並自由馳騁的空間。特別是清代皇帝的閒章,絕大部分得以保存至今,種類齊全,體系完備。這些閒章從不同側面勾勒出清代皇帝們自身的性格特點、生活情趣、文化修養,成為難得的宮廷史研究資料。香港佳士得公司徵集到的此方乾隆皇帝的壽山石「含味經籍」璽就是一方反映乾隆皇帝文事活動的閒章。此璽壽山石質,獅鈕,印面縱2.9釐米,寬1.9釐米,通高5釐米。印文為陽文「含味經籍」四字。此璽在現藏於北京故宮的《乾隆寶藪》《嘉慶寶藪》和《道光寶藪》中均有明確著錄。經比對,無論是材質、體量,還是篆法佈局都與《寶藪》中的記載完全相合。可以確定此璽為乾隆皇帝寶璽的真品。乾隆皇帝寶璽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擇取璽文的管道多種多樣,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管道是豐富的中國古代經史典籍。乾隆皇帝十分重視對漢文化的學習,自覺地利用儒家思想塑造自己,一生博覽群書,好學不倦。他深厚的文化修養在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反映,在其寶璽中亦有充分的體現,他的許多璽文直接或間接出自經史典籍。與治國理政和道德修養有關的寶璽璽文,多從《論語》、《詩經》、《尚書》、《周易》、《禮記》等儒家經典中擇取。而一些吉祥勵志的璽文,則或出自睿裁,或選自古代名人典故。關於御書鈐用寶璽的印文,乾隆皇帝有過相當精闢的論述:「夫天子宸章,擇言鐫璽,以示自警,正也。即偶寓意別裁,然近玩物,不足為訓。」認為皇帝的印章要充分體現自己的性情和意志,要有感而發,有針對性地刻制,從而起到警示自己、鞭策自己的作用。他同時還給出了一些可為典則的實例,「如皇祖之‘戒之在得’、皇考之‘朝乾夕惕’、朕之‘猶日孜孜’,莫非寓戒慎之意。」如果按照上述的規律和原則,「含味經籍」顯然符合乾隆皇帝對御用璽印印文的選取標準。按「含味經籍」典出《後漢書》「郎顗、襄楷列傳」:「臣伏見光祿大夫江夏黃瓊,耽道樂術,清亮自然,被褐懷寶,含味經籍。」是郎顗在推薦國家治理人才時對黃瓊的評價之詞,認為黃瓊人品和學識都很好,博覽群書,才德兼備,是少有的賢者,堪當重任。而「含味經籍」便是對黃瓊學識的定評。乾隆皇帝之所以選取「含味經籍」刻制印章,應該是對其出典有所瞭解的。乾隆皇帝一生好學不倦,對古代典籍多能融會貫通,有自己的心得,與「含味經籍」的出典正相吻合。以其為印,既是對自己的期許,也是鞭策。此璽是乾隆皇帝即位初期製作的諸多小璽之一。這些小璽形式多樣,材質不同,但多為凍石。其鈐用也相對靈活多變,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使用頻率都比較高。據不完全統計,僅《石渠寶笈》初編、續編、三編和《秘殿珠林》收錄的作品中就有超過65件鈐蓋此方「含味經籍」璽,如果加上已知的沒有被《石渠寶笈》著錄的鈐有此璽的作品,數量相當可觀,表明此璽的使用頻率是相當高的。通過對以上作品鈐用狀況的分析,可以得知此璽的鈐蓋使用大致有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幾種情況。一是作為乾隆皇帝御筆書法和題記上的引首章使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代馬和之《豳風圖卷》中,在乾隆御筆「葦籥遺風」大字引首的起首部分即鈐此璽(圖一),與後面的兩方壓腳章構成一組,此處的「含味經籍」璽很明顯是作為御書作品上的引首章使用的。是為此璽用作御筆引首章之一例。二是作為御筆書法和題記上的壓腳章使用,或單獨或與其他小璽配合鈐用。如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徐賁的《獅子林圖》冊中,在「玉鑒池」一開的乾隆御題詩後面鈐有此璽,是和「煙雲舒卷」璽鈐蓋在一起的(圖二)。是為用作壓腳章之一例。三是作為騎縫章鈐用,這種用法在乾隆時期宮廷書畫收藏的裝裱中相當普遍。特別是乾隆的御筆書法小冊,往往在本幅和四周裱邊之間鈐蓋各式小璽。而一些宮廷收藏的古代書畫名作,在乾隆時期宮廷重新裝裱後,在各部分與隔水的接縫處,或者在畫心紙絹的接縫處,多鈐蓋乾隆皇帝的小璽,此方「含味經籍」璽也往往在其中。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賈全繪《八駿圖》卷中,在繪畫本幅與後面的滿文題跋之間的接縫處即鈐有此璽(圖三)。這種鈐蓋有騎縫小璽的作品,通過小璽的鈐蓋將裝裱的各個部分連在一起,以後一旦重裱或割裂,鈐蓋的小璽便被破壞,無法保持裝裱的完整。或許這種在裱邊或絹紙接縫處鈐蓋騎縫小璽的做法,更多的是出於保持乾隆宮廷原裝原裱的完整度和持久性而採取的措施。四是其他特殊的鈐用。如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原存放於多寶格中的各種手繪瓷器、青銅器的小冊頁,可以視為乾隆皇帝御藏的藏品圖錄。在這些冊頁上,雖然沒有乾隆皇帝的御題,但在每一開上都鈐有乾隆帝的各式小璽,每開都不一樣,此方「含味經籍」璽亦在其中。如《精陶韞古》瓷器冊頁第六開「明仿哥窯奩」頁上(圖四)、《觀象在鎔》青銅器冊頁第八開「漢蟠夔鐸」頁上都鈐有此璽。這種情況一般是表明皇帝御藏的性質,鈐用時可根據畫幅空餘之處相機鈐蓋,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在位置上沒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此方「含味經籍」璽材質為壽山石,整體質地溫潤。雕刻者利用上部潤度稍差,帶有石性的部分巧妙設計,雕刻出一隻獅子。獅身泛白,但雕刻極精,體態豐腴,筋骨遒健,鬃毛細膩,與其他部分的顏色形成對比,頗具巧思。其印文規矩,筆劃刻制深峻。無論是印鈕還是印文刻法,都顯示出製作者較高的技藝水準。1. [清]弘曆:《御製文三集》卷8,「嘉靖玉印記」。2. 台北故宮博物院編:《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頁266-267。台北故宮博物院,2013年。3. 台北故宮博物院編:《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頁183。台北故宮博物院,2017年。4. 台北故宮博物院編:《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頁229、268。台北故宮博物院,2012年。
清乾隆 壽山石「含味經籍」璽(57克)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壽山石「含味經籍」璽(57克)
2 in. (5 cm.) high, 57g, box
2 in. (5 cm.) high, 57g, box
來源
2005年購於法國私人珍藏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