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HAYWEN (TANG THIEN PHUOC HAYWEN, ZENG HAIWEN, Chinese, 1927-1991)
欧洲重要私人收藏
无题

曾海文

细节
曾海文
无题

粉彩 水彩 纸板
约1970年代作
来源
法国 私人收藏 此作品将收录于曾海文文献库及古独奇先生正在编纂的《曾海文作品编年集》(S20-LMC-9)

荣誉呈献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阅状况报告或联络我们查询更多拍品资料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在一个融合了亮丽的蓝色、活泼的红色,以及白色的混乱背景中,出现了两个半透明的人形。曾海文的作品总是充满了仔细堆砌的明亮色调。如同具有生命的生物一般,这些线条生意盎然的蔓延到整个画面,并转化成千百种既丰富又微妙的浓淡色彩。画中白色的部分创造出一个充满核心力量的活跃空间,因而延展了构图的深度,黄色的笔触则描绘出背景的象征元素。突出的红色在曾海文所有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其作品《无题》( 图1),它的灿烂亮眼特质,表达出一种特定的急迫性。就像古老的中国印玺一般,红色也是曾海文具有个人风格的签名色。就如风与呼吸一样,画中留白在曾海文的作品中既是一个基本却又复杂的元素,也是他所有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无题》(Lot 2) 也蕴含了抽象与具象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以及曾海文艺术创作自由的声明与当时蔚为主流的西方抽象表现的对抗。「我认为完全走向抽象是一条死路,它只是理论上说得通、透过虚无的动词来表现自己…绘画只能从某种程度的实体具像发展,因此它可以不需要迷失自己而重生,并且延伸到情感及精神领域中。」(Philippe Koutouzis在居美博物馆《迢迢墨路》展览画册简介中介绍曾海文的引述,巴黎,2002) 在这两种代表性的形式在欧洲艺术领域中相互较劲时,道家思想让曾海文了解其实这两种形式的互补作用,反而丰富了他的艺术经验,为其艺术表现注入一股新的张力。因此,挟着一种独特、无法将其归类的艺术表现方式,曾海文进入了抽象风景画的历史,而开启抽象风景画的先河则是威廉.透纳以及十九世纪的印象派画家。曾海文在以下两点的交界上发展出一种普遍的手法:一是融入自己主观意识的传统中国山水概念,二是西方抽象画的现代化发展。所谓现代化发展就是透过超然的表现,让形式与颜色变得耳目一新。以这个观点来说,曾海文可说是抽象派大师康丁斯基的嫡传子弟。康丁斯基也同样的用精神灵性的角度来看待艺术。这位出生于俄罗斯的艺术家在其著作《艺术中的精神》深入探讨这项见解,而这本书也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里程碑。除此之外,康丁斯基也认为艺术是达成独特精神目标的一项集体工程。曾海文透过他的艺术技巧、以及舍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将康丁斯基的这项洞见发扬光大。「艺术相互入侵彼此的范畴。适当的利用这种入侵,就会出现真正不朽的艺术。每位投入在他自己艺术中探索精神潜在可能的人,都是在建造精神金字塔时非常有价值的助手。这座精神金字塔终有一日会与天同高。」( 瓦西里.康丁斯基,《艺术中的精神》。)就像与他当时同一时期、沉醉于法国艺术环境的艺术家如朱德群、赵无极一样,曾海文发现若透过颜色、光线、以及构图等纯粹元素来实践自我成就感,抽象表现主义就是展现中国传统画精妙最好的管道。今日我们重新发现了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他不求名利、不愿自我宣扬,而其艺术创造力旨在表现远远超越物质现实的精神境界。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