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区2025下半年必看艺术展推荐

从墨尔本的女性摄影师作品展,到首尔的李昢、香港的罗伯特·劳森伯格及日本的露西·理惠个展,加之台湾新美术馆的开幕,未来数月,多元艺术盛事将轮番登场,令人期待,不容错过

Best art exhibitions Asia-Pacific late 2025, showing works by Lee Bul, Lucie Rie, Mariko Mori and more

罗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生于1891年,是纽约银行业巨擘家族的第三代传人。他的父亲菲利普(Philip Lehman)与伊莎贝拉·史都华·嘉纳(Isabella Stewart Gardner)、亨利·克雷·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及J·P·摩根(J.P. Morgan)等美国收藏家齐名,曾用巨额财富购藏欧洲古典大师画作以装饰宅邸。

罗伯特最初追随父亲的脚步,收藏贝利尼(Bellini)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作品。但到了1940年代,他的品味转向19世纪艺术,开始购入梵高(Van Gogh)马蒂斯(Matisse)雷诺瓦(Renoir)高更(Gauguin)秀拉(Seurat)德加(Degas)的作品。同期,他当选大都会博物馆董事会成员,后担任副主席,并于1967年当选董事会主席。两年后(1969年)逝世时,他将约2,600件艺术品遗赠给该机构,这些作品至今陈列于专设展厅。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大溪地的出浴女子》(Tahitian Women Bathing),1892年。油彩 纸本 裱于画布。43¼ x 35¼ 英寸 (109.9 x 89.5 公分)。罗伯特·雷曼收藏,1975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大溪地的出浴女子》(Tahitian Women Bathing),1892年。油彩 纸本 裱于画布。43¼ x 35¼ 英寸 (109.9 x 89.5 公分)。罗伯特·雷曼收藏,1975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本次展出的81件作品来自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创作时间介于1850至1950年间,以法国艺术家为主,将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展出至10月12日。展览分为「身体姿态」、「肖像与人物」、「徜徉自然」、「从城市到乡村」及「水岸风光」等五大主题。重点展品包括塞尚的《布丰庄园附近的树木与房舍》(Trees and Houses Near the Jas de Bouffan,)、高更的《大溪地的出浴女子》(Tahitian Women Bathing)以及雷诺瓦的《弹钢琴的两位少女》(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

陶艺家露西·理惠(Lucie Rie)生于维也纳,且在当地接受艺术训练。不过,1983年她逃离纳粹政权后迁居伦敦,正是在这座城市,她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工作室陶艺家之一。

理惠开创了诸多新技术与风格,包括独具特色的生釉技法、现代主义美学风格,以及透过细微变化与不规则形态展现作品有机特质的创作手法。她的陶艺作品常被赋予矛盾的评价: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融合明亮感与深沉感,既显朴素克制又蕴含珍贵质感。理惠本人也曾表示,自己的作品“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唯有静谧的庄严与内敛的平和”。

露西·理惠(1902-1995),白釉粉线碗,约1984年。井内收藏(Inouchi Collection)。照片:Tomoya Nomura

露西·理惠(1902-1995),白釉粉线碗,约1984年。井内收藏(Inouchi Collection)。照片:Tomoya Nomura

因此,理惠的作品在日本广受推崇,其实并不令人意外。金泽国立工艺馆推出的新展不仅梳理了理惠的人生历程,还探讨了其与东亚陶艺的渊源。此次展览的展品既包含该馆的馆藏精品外,也有来自其他国家机构与私人收藏的重要借展品。此外,展览还陈列了一批水准极高的陶艺佳作,这些作品均出自与理惠交往密切的其他成功陶艺家之手。其中多数为男性,包括汉斯·科佩(Hans Coper)伯纳德·利奇(Bernard Leach)

时代的棱镜:日本的艺术实践 1989‒2010东京国立新美术馆
展期至2025年12月8日

展览探究日本平成时代最初二十年(1989 年至 2010 年)涌现的艺术创作及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展览从三个主题角度展开:第一个主题着眼于冷战落幕的时代背景,探索艺术家如何持续探讨战争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第二主题紧随全球化趋势,聚焦的作品审视身分认同与文化交流 ;第三主题则集中呈现一系列项目,呈现艺术家如何透过与现有社群互动或建立新社群,探索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崭新可能。

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 1959年生),《Agent Orange》,2006年。压克力 画布。162.5 x 162.5 公分。私人收藏。艺术作品:© NARA Yoshitomo, 2025

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 1959年生),《Agent Orange》,2006年。压克力 画布。162.5 x 162.5 公分。私人收藏。艺术作品:© NARA Yoshitomo, 2025

该展览由国立新美术馆与香港M+博物馆联合策划,后续将巡回至香港展出。展览汇集逾50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以崭新方式解读所处的动荡时代。参展艺术家中既包括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宫岛达男(Tatsuo Miyajima)森万里子(Mariko Mori)等耳熟能详的日本艺术家,亦涵盖蔡国强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等国际艺术家。

金昌烈(Kim Tschang-Yeul)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
展期至2025年12月21日

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正在为已故艺术家金昌烈(Kim Tschang-Yeul)举办其逝世后的首次大型回顾展。这位韩国画家以其照相写实主义风格的水滴画闻名,但作为韩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关键人物,其地位却常被忽视。
金昌烈(Kim Tschang-Yeul , 1929-2021),《水滴ABS N°2》,1973年。油彩 画布。195 x 130 公分。泉水边画廊(Wellside Gallery) 收藏

金昌烈(Kim Tschang-Yeul , 1929-2021),《水滴ABS N°2》,1973年。油彩 画布。195 x 130 公分。泉水边画廊(Wellside Gallery) 收藏

展览分为四个章节。首章追溯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半岛分裂及后续战争对艺术家早期创作的影响,呈现他在韩国不定形艺术运动(Art Informel)中的开创性角色,以及其参与1961年巴黎双年展与1965年圣保罗双年展的重要历程。第二章跟随艺术家1965年前往巴黎的足迹,最终定格于他四年后定居纽约的时期——彼时他正致力于探索精微的画面质感与几何形态。第三章聚焦1970年代其标志性水滴母题的演变,第四章则梳理了1980年代起他将报纸文本与书法元素融入创作的阶段。

第五展区作为整个展览的文献附录,通过大量档案资料呈现艺术家的创作生态,其中包括金昌烈巴黎工作室的珍贵照片。这间工作室曾成为艺术家与友人们的聚会据点,他们亲切地称金昌烈为“水滴先生”。

台中市立美术馆开幕台湾台中市
2025年12月13日开馆

台湾第二大城市台中即将揭幕一座旨在连接本土与全球艺术舞台的新美术馆。这座美术馆是占地67公顷的台中绿美图文化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综合体还包含图书馆和屋顶“文化森林”。由普利兹克奖与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得主、日本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这座地标建筑,总面积达5.8万平方米,是其迄今最大规模的项目。以“流动”与“通透”为核心设计理念,打造了八座玻璃与白色金属结构的建筑群。
台中绿美图效果图。这座极具雄心的文化地标由获奖日本建筑师团队SANAA操刀设计,坐落于67公顷的公园绿地内。新落成的台中美术馆就位于八座相互连接的建筑群中。图片由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台中绿美图效果图。这座极具雄心的文化地标由获奖日本建筑师团队SANAA操刀设计,坐落于67公顷的公园绿地内。新落成的台中美术馆就位于八座相互连接的建筑群中。图片由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为庆祝开幕,馆方特邀台湾艺术家林明弘与韩国艺术家梁慧圭创作特定场域作品。前者以台湾传统纺织纹样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大型绘画装置;后者则从当地敬奉古树的传统中汲取灵感,在27米高的中庭打造了巨型雕塑。

首展《万物的邀约》(A Call of All Beings: See you tomorrow, same time, same place)从博物馆的自然与都市环境中获取灵感,汇聚包括琼·乔纳斯(Joan Jonas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在内的20个国家艺术家作品,亦同时呈现台湾现代及当代艺术家的创作。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标志性的巨型青铜蜘蛛雕塑,来自艺术家六件《妈妈》(Maman,1999)系列作品之一,自 2021年起便巍然矗立于韩国湖岩美术馆的传统庭院中,成为该机构的象征。

这件作品也启发了美术馆当前的展览「路易丝·布尔乔亚:瞬逝与永恒」(Louise Bourgeois: The Evanescent and the Eternal)。这是25年来韩国首次为这位法国艺术家举办大型个展。与《妈妈》一同展出的还有百余件作品,包括2000年创作的《牢笼XI(肖像)》(Cell XI (Portrait))等其他著名雕塑。《牢笼XI(肖像)》呈现了一个被囚禁的三头人像,面部同时流露困惑、矛盾与癫狂的情绪。展览还呈现了绘画、素描以及艺术家的日记与精神分析笔记等私人文献。

路易丝·布尔乔亚(1911-2010),《妈妈》(Maman),1999年,陈列于韩国湖岩美术馆庭院。照片来源:湖岩美术馆。© The Easton Foundation / (由纽约ARS协会VAGA授权) / (韩国艺术著作权协会代理)

路易丝·布尔乔亚(1911-2010),《妈妈》(Maman),1999年,陈列于韩国湖岩美术馆庭院。照片来源:湖岩美术馆。© The Easton Foundation / (由纽约ARS协会VAGA授权) / (韩国艺术著作权协会代理)

这些展件共同构建了布尔乔亚的完整艺术世界:从父亲不忠与母亲早逝带来的创伤,到1938年移居纽约后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交往,直至1982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首场回顾展。展览以一组晚期作品收尾,这些创作证明这位艺术家直至2010年98岁逝世前一周,仍在持续探索人类心理的幽暗深处。

李昢:一九九八年至今的创作首尔Leeum美术馆
展期至2026年1月4日

李昢(Lee Bul)是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出生于1964年,最初于1990年代凭借打破类型界限的作品获得广泛关注,这些作品通过雕塑、装置、行为艺术与绘画等多种形式,对乌托邦理想与技术变革进行深刻质疑。

去年她受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委托,为其第五大道主馆建筑正面的壁龛创作了一系列雕塑作品,该系列展至今年六月。

李昢(1964年生),《仿布鲁诺‧陶特(当心物之甜美)》(After Bruno Taut (Beware the sweetness of things),2007年。水晶,玻璃与亚克力珠饰于不锈钢支架,铝铜网,聚氯乙烯,钢铝链条,悬置于镜面不锈钢地板之上。350 x 250 公分。© Lee Bul。由艺术家及Leeum美术馆提供

李昢(1964年生),《仿布鲁诺‧陶特(当心物之甜美)》(After Bruno Taut (Beware the sweetness of things),2007年。水晶,玻璃与压克力珠饰于不锈钢支架,铝铜网,聚氯乙烯,钢铝链条,悬置于镜面不锈钢地板之上。350 x 250 公分。© Lee Bul。由艺术家及Leeum美术馆提供

「 李昢:一九九八年至今的创作」是首尔Leeum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由该馆与香港M+联合策划,此后将开启国际巡回展程。展览呈现约150件作品,涵盖艺术家早期以赛博格(艺术家最具辨识度的创作母题之一)为主题的作品,到近期创作的令人目眩神迷的巨型镜面装置。

危险的现代:1890-1940年在欧洲的澳洲女艺术家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
2025年10月11日至2026年2月5日

1921年,西娅·普罗克特(Thea Proctor )从伦敦返回悉尼故乡。此前近二十年间,她多数时间旅居伦敦从事艺术创作,作品曾展出于皇家艺术研究院与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然而这位归国的艺术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被贴上了“危险的现代主义者”标签。
格蕾丝·克劳利(Grace Crowley , 1890-1979),《格温·里德利小姐》(Miss Gwen Ridley),1930年。油彩 画布 裱于木板。72 x 53 公分。阿德莱德南澳美术馆。© Grace Crowley Estate

格蕾丝·克劳利(Grace Crowley , 1890-1979),《格温·里德利小姐》(Miss Gwen Ridley),1930年。油彩 画布 裱于木板。72 x 53 公分。阿德莱德南澳美术馆。© Grace Crowley Estate

以这一评价为引,由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与阿德莱德南澳大利亚美术馆联合策划的这场新展览,首次探讨并揭示了普罗克特与其他 49 位澳大利亚女性艺术家在全球现代主义历程中的关键角色。

展览呈现逾200件作品,涵盖绘画、版画、雕塑与陶艺等类型,均出自二十世纪之交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的南半球女性艺术家之手。这些艺术家主要活跃于巴黎波希米亚圈与伦敦,参与了从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直至抽象艺术萌芽期的诸多运动。除诺拉·希森(Nora Heysen)玛格丽特·普雷斯顿(Margaret Preston)多丽特·布莱克(Dorrit Black)格蕾丝·科辛顿·史密斯(Grace Cossington Smith)等相对知名的艺术家外,更多被艺术史长期忽视的艺术家经过策展团队数年的发掘研究,在此次展览中走入大众视野。

走进现代:波士顿美术馆藏印象派作品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2025年11月14日至2026年3月1日

波士顿是美国最早接纳印象派的城市之一。1892年,当地的圣博托尔夫俱乐部举办了克劳德·莫奈全球首个非商业展览。彼时,波士顿居民收藏的莫奈画作数量极为可观,最终因墙面空间有限,至少有20幅作品不得不被排除在外,未能参展。这段深厚的艺术积淀,为如今的波士顿美术馆奠定了基础 —— 该馆如今已成为法国境外拥有最顶尖印象派作品收藏的机构之一。
克劳德·莫奈(1840-1926),《吉维尼附近山谷中的罂粟花田》(Poppy Field in a Hollow near Giverny),1885年。油彩 画布。25⅝ x 32 英寸(65.1 x 81.3 公分)。朱莉安娜·切尼·爱德华兹收藏(Juliana Cheney Edwards Collection)。波士顿美术馆。

克劳德·莫奈(1840-1926),《吉维尼附近山谷中的罂粟花田》(Poppy Field in a Hollow near Giverny),1885年。油彩 画布。25⅝ x 32 英寸(65.1 x 81.3 公分)。朱莉安娜·切尼·爱德华兹收藏(Juliana Cheney Edwards Collection)。波士顿美术馆。

2021 年,波士顿美术馆慷慨出借一批印象派杰作至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然而这批珍品刚运抵、尚未开箱,新冠疫情便突然暴发。它们只得先被运回美国,直至今年六月至十月间,才再度送回墨尔本重新布展。此次重磅大展在墨尔本落幕之后,就将前往新加坡开启下一站巡展。

新加坡展区将采用略有不同的策展思路,着重探讨印象派的都市主题,并增补素描与档案资料。但核心的100幅画作保持不变,包括雷诺瓦塞尚德加马奈以及莫奈等大师的珍贵画作,其中多件作品皆是首次造访亚洲国家。

劳森伯格与亚洲香港M+博物馆
2025年11月22日至2026年4月

1982 年,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前往中国安徽省,与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造纸厂之一展开合作。旅途中,他用 500 余张照片记录所见所闻,镜头涵盖中国的市集、古迹、街巷与日常生活片段,精准捕捉到当地传统、美学特质、历史底蕴与宗教氛围的独特韵味。返回美国后,他从这些照片中精选 52 张,拼贴成一百英尺长的彩照片作品《中国夏宫》(Chinese Summerhall),此举已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传奇。
IMAGE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真(七个字系列)》,1982年,丝绸、缎带、纸、纸浆浮雕、墨水、金箔、手工宣纸;镜子;宝克力盒,来自70个独一无二的变体中的一个版本,出版:洛杉矶Gemini G.E.L.。摄影:Ron Amstutz。 © 2024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and Gemini G.E.L.

IMAGE 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2008),《真(七个字系列)》,1982年,丝绸、缎带、纸、纸浆浮雕、墨水、金箔、手工宣纸;镜子;宝克力盒,来自70个独一无二的变体中的一个版本,出版:洛杉矶Gemini G.E.L.。摄影:Ron Amstutz。 © 2024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and Gemini G.E.L.

2025 年恰逢劳森伯格诞辰百年,香港 M + 博物馆推出全新特展,展出劳森伯格的一系列重要作品,追溯并探讨他在亚洲(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的游历经历,对他在艺术形式和物料上的启发。以他的拼贴系列作品《七个字系列》(7 Characters)为例:该系列以七个汉字为表现对象,创作时不仅采用了传统纸浆工艺,还融入丝绸缎带、织物徽章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材质,通过拼贴手法重构了汉字的视觉形态。

展览还聚焦于艺术家的旅行经历如何启发他创立 「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1984 年至 1991 年间,该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巡回展览,拉萨、东京、吉隆坡等城市均曾留下展览足迹。其中在 1985 年 11 月,《中国夏宫》作为 「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ROCI CHINA)的重要展品,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当时吸引了 30 万人次观众慕名前往参观。

光芒永续:1900至1975年间的女性摄影师(Women Photographers 1900-1975: A Legacy of Light) 墨尔本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
2025年11月28日至2026年5月3日

「光芒永续」特展致敬了七十余位女性摄影先驱,她们在二十世纪前七十五年间为摄影艺术形态奠定了重要基石。参展者包括法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多拉·玛尔(Dora Maar)、美国新闻摄影师李·米勒(Lee Miller)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以及澳大利亚现代主义代表人物。

奥利芙·科顿(Olive Cotton,1911-2003),《茶杯芭蕾》(Teacup ballet),1935年拍摄,1992年印制。明胶银盐相片,版号21/50。图像尺寸:36 x 29.2 公分。© Courtesy McInerney family and Josef Lebovic Gallery, Sydney

格特鲁德·弗莱施曼(Trude Fleischmann,1895-1990),《女演员希比尔·宾德,维也纳》(The actress Sibylle Binder, Vienna),约1926年,明胶银盐相片。21.9 x 16 公分。鲍尼斯家族摄影基金(Bowness Family Fund for Photography),2022年。© Estate of Trude Fleischmann

展陈的逾300件作品涵盖相片乃至明信片等多种形式,全部源自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的珍贵馆藏。该馆于1967年创立澳大利亚首个摄影策展部门,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艺术收藏机构之一,拥有涵盖近两百年摄影史的1,5000余件影像作品。

本次展品中多数为近年新增馆藏,其中百余件系首次公开展出。这些跨越人像、风景、时尚与纪实领域的创作,被置于女性争取选举权运动、解放思潮兴起等社会变革的背景中呈现,共同勾勒出女性摄影师如何通过镜头捕捉、反思并挑战时代桎梏的壮阔图景。

收取佳士得Going Once电子杂志,精选所有Christies.com的热门文章,以及即将举行的拍卖及活动等最新资讯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珍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2025年11月20日至2026年8月31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于11月20日起呈现一场古埃及文明珍品大展,届时将有约250件珍贵文物亮相,这也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展览。本次展品汇聚来自开罗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苏伊士博物馆等七间埃及重要博物馆的馆藏,更将同步呈现近期在埃及古都孟菲斯萨卡拉墓葬群考古发掘中的重要发现,当中包括迄今最完整的木乃伊制作工坊遗迹和已知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埋葬地。

图坦卡门石雕,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石英岩、颜料。高约2.8米。开罗埃及国家博物馆藏。照片: © The 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 of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图坦卡门石雕,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石英岩、颜料。高约2.8米。开罗埃及国家博物馆藏。照片: © The 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 of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此次将在香港亮相的文物中有不少是首次在埃及境外巡展,包括一尊 2.8 米高的少年法老图坦卡门石雕、一尊从王室书吏墓中发掘的青绿色釉砂河马雕像,以及一只神圣的猫木乃伊

本次展览还将特别遴选一批中国古代文物,以比照呈现两大文明在时空相隔的境遇下交相辉映的发展轨迹。

主图:左上起顺时针方分别为芭芭拉·摩根(Barbara Morgan,1900-1992),《玛莎·葛兰姆:致世界的一封信》(Martha Graham: Letter to the world),1940年,藏于墨尔本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 The Estate of Barbara Morgan。格莱迪斯·雷内尔(Gladys Reynell,1881-1956),《沉思》(Pensiveness),约1913年,藏于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 Estate of Gladys Reynell。李昢(Lee Bul,生于1964年)。《Cyborg W6》,2001年,藏于首尔Leeum美术馆。© Lee Bul。图片由艺术家及Leeum美术馆提供。森万里子(Mariko Mori,生于1967年),《巫女的祈祷》(Miko no Inori),1996年,藏于东京国立新美术馆。© Mariko Mori。图片由艺术家提供。露西·理惠(Lucie Rie,1902-1995),青铜釉花瓶,约1980年,藏于日本金泽国立工艺馆, 井内收藏(Inouchi Collection)。图片:Rui Shinan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