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楊三郎的藝術生涯中,對大自然的描繪是最為人稱頌的主題,他受十九世紀中自然主義風景畫家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對靜謐風光的描繪而感動;而楊三郎對寫生的熱愛,則來自於印象派畫家著重戶外寫生、捕捉自然光線的影響。他擷取自然寫實主義中的經驗,而將之轉化為帶有台灣鄉土特色的獨特個人色彩。而隨著人生遊歷不斷開闊,楊三郎對於人文風景,也有他令人感動的獨特闡述。終其一生,楊三郎追求藝術的完美,從顏料、畫布、畫框到他的一筆一刀,無不在吹毛求疵下不斷的修改、堆疊,以達到令他滿意的效果。
作品《港灣》(Lot 1196)描繪港口邊寧靜的人文景觀,前景為漸次斜向畫面右下方的船隻,而後方的成群建築,為畫面帶來穩定之感。暖色系的黃、橙主導了畫面的色調與金黃光韻,而藍色的船隻與波浪則使畫面顯得更為均衡。楊三郎豐富的色彩層次,是從底色就開始講究的結果,他巧妙的堆疊色彩,曾說:「我要讓一筆一筆的下去越多,越顯出清靜和諧來」。以褐色為基調的《澎湖街景》(Lot 1197),帶領觀者的視覺延伸進入沉靜的街巷中。左排房屋突出的屋簷,增加了觀者的臨場感,也似乎是對觀者提出邀請,對古老的街巷進行探索。略帶暗褐色的色系,是楊三郎在京都求學時期所留下來的表現遺痕,深刻描繪了街景中古老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