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丁乙, 1962年出生於上海,被認為是中國當代抽象繪畫的先鋒並在國際上享有廣泛聲譽。他從19歲(1980年)進入專業院校學習藝術,深受旅法華人油畫前輩關良、吳大羽、趙無極及西方現代主義大師塞尚影響,1989年參加「現代藝術大展」,摒棄時代寫實、敘事、表現之流,將內心的能量通過修行般的「十示」傳遞出抽象的現實意義。
丁乙從1986年第一次開始用「十」作為其繪畫的主體,在當時寫實之風正勁的中國藝術界獨樹一幟。他通過對「十」符號的以構成的方式不斷重複、排列、組合,形成,將最為直接的視覺效果提煉出抽象的美學體驗。這種包含著嚴密邏輯和繁複作畫過程的方法,使他作品中嚴謹和動態相互之間的複雜影響以視覺方式具象呈現。
自1993年開始,丁乙開始追求不同材料所帶來的不同手繪體驗和視覺結果,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在亞麻布、卡紙、水彩紙、瓦楞紙和成品布料,甚至畫具;顏料上則試用鉛筆、馬克筆、粉筆、水彩筆、圓珠筆、木炭、油彩和丙烯顏料。通過今次日拍中三件作品觀眾可以看到丁乙分別用丙烯成品布、色粉紙本和石版的方式而創作的精品。
創作於1999年的《十示》三聯畫(Lot 472)在丁乙的創作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於藝術家而言,在蘇格蘭布這類現成品上作畫是其觀念的新起點。蘇格蘭格子布在其自身文化語境中是區分不同宗族的標誌,格子圖案的差異暗含明確的身份指向。在中國,作為普通工業成品,其圖案已偏離原有語意,成為日用衣料,甚至被貼上「異域風情」的審美標籤。丁乙認為「由文化間的幻想和誤讀造成的現實佔據著歷史的主要版圖。中國當代藝術在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就是對起到主導性參照作用的西方現代藝術的一個誤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