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MALL IMPERIAL CLOISONNE ENAMEL BOTTLE VASE
A SMALL IMPERIAL CLOISONNE ENAMEL BOTTLE VASE
A SMALL IMPERIAL CLOISONNE ENAMEL BOTTLE VASE
2 更多
承古開新—御製掐絲琺瑯器 蘇玫瑰 — 亞洲藝術部資深學術顧問 掐絲琺瑯的研究為我們提供許多有意義的課題,既見證中西藝術及技術的交流,又是清代琺瑯彩瓷發展的關鍵所繫,並點出了清宮裝飾藝術的幾項重要主題。 傳世的少量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金屬器顯示,中國遠古已出現金屬胎嵌琺瑯料的工藝。華盛頓弗瑞爾美術館藏一件鐵斧、倫敦大英博物館藏一件青銅杓,均嵌入褐紅琉璃,鐵斧更填上綠琉璃。技術分析顯示這些古代琉璃的成分為硅質琺瑯混合氧化銅。1二件西周金屬器均定年公元前十一世紀,硅質琺瑯並證實為原裝嵌飾。這種金屬嵌琉璃的工藝相繼再出現於戰國及漢唐時代,雖然傳世品不多。 東亞地區最早的掐絲琺瑯器為一件嵌六瓣花紋六方銅片,於日本奈良高市郡明日香村附近的牽牛子塚古墳出土,現藏於奈良柏原市大和歴史館,器面的金屬絲框或圓盤內填琺瑯釉。2最著名的唐代琺瑯器要算一件鏨胎掐絲琺瑯銅鏡,現藏於奈良東大寺正倉院。雖然學術界對該物的定年及來源眾說紛紜,但根據其裝飾風格,普遍接受它是中國八世紀之物。3 至元代中國工匠才開始製造掐絲琺瑯器,並達到很高水平。4元至清代掐絲琺瑯器(多為銅或青銅)以金屬細絲焊接在胎體上造出各式圖框,再將琺瑯釉填滿空隙,放入攝氏680至720度的隔焰窰急速燒成,這低溫快火可黏牢琺瑯釉,又不至於熔解銅線輪廓。過程重複多次,直至金屬絲坑填平。填釉過程完畢後,表面還需經浮石打磨,將紋飾刮平磨亮,最後步驟是將金屬絲及光素的金屬部份鍍金。金屬絲可分隔出不同琺瑯釉色的圖案,或在單一釉色中製造質感。曹昭1388年著《格古要論.大食窰》記載:「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又謂之鬼國窰」。5 王佐1456 年補訂《新增格古要論》,再新增:「今雲南人在京多作酒盞,俗呼曰鬼國嵌,內府作者,細潤可愛」。6 關於中文「琺瑯」一詞的語源,學界一直意見分歧,或有爭論所指為西方某地或某民族。一些學者卻指出十二世紀拜占庭帝國製造的掐絲琺瑯器,其琺瑯釉色與元代掐絲琺瑯器相近。7看來中國的琺瑯工藝與拜占庭的掐絲琺瑯器甚有淵源。明宣德以前掐絲琺瑯器的傳世品相對較少,當時十四世紀的技術卻明顯推動了隨後掐絲琺瑯器的發展,例如工匠已能使用至少七種不同顏色,以及在同一圖框內混合兩種釉色,以產生第三種顏色,譬如紅加黃變成橘紅;對於紅加白產生粉紅是元抑或明代的製作仍存爭議。琺瑯釉含鉛、鉀、硅,較接近西方玻璃的成分,而不是中國古代玻璃所含的鉛、鋇、硅。 清代琺瑯器的革新與玻璃技術的傳入很有關係。1696 年康熙皇帝設立玻璃作,由德國傳教士紀理安(Kilian Stumpf, 1655-1720年)主管。皇家作坊所製的掐絲琺瑯器,亦得益於玻璃作的研究所得,例如發明新的釉色等。清代御製掐絲琺瑯器以其新穎釉色及創新用途為特色,文獻記載1680年康熙皇帝設立了多個御用作坊,專門製造、修復、保養內廷用器。玻璃作及琺瑯作歸內務府轄下的造辦處管理,內務府為清代最大的政府機構,總管宮廷的日常事務。造辦處的主要作坊原來設於養心殿,1691 年大部份遷到慈寧宮後,仍沿用舊稱「養心殿造辦處」。8 1709年宮內百虎殿後面加建了充足的作坊場地。至雍正年間部份作坊搬離紫禁城,成為六所之一。乾隆初年皇宮內共有38 間作坊,1758年其中28間合併成5 間,另外10 間不變。琺瑯作能夠不被淘汰,證明御製琺瑯器在宮中重要的地位。1741年琺瑯作坊更增加6間,以應付宮廷需求。 掐絲琺瑯器為清宮生活的重要部份,康熙及乾隆年間的琺瑯器製作水平尤其高,有賴於皇室的喜好,御用作坊之間的技術交流,以及裝飾風格的演變。當時帝王貴族尊崇古器,對琺瑯器的造型及裝飾影響極大。華美的掐絲琺瑯器造價不菲,只有貴冑能夠負擔,導致仿古成為了掐絲琺瑯工藝的重要設計元素。這股潮流並非始於清代,卻於十八世紀達到鼎峰。遠至宋代古銅器圖錄已成為工藝品的靈感泉源。9宋徽宗及清乾隆皇帝均曾下令編纂皇家收藏古銅器的圖錄,古銅器對清代琺瑯器的仿古風推動至深,當然間中亦見古代織品、漆器、玉器等影響。 本收藏包括了不少仿古形制及紋飾的精品,其中掐絲琺瑯山水圖琮式瓶(拍品2075)的仿古玉造型最珍罕,這件長方瓶雖源自古玉琮,卻並不如玉琮般有凹坑,而與當朝的單色瓷琮式瓶同樣表面光滑,適合勾畫山水亭閣圖,近似主題的紋飾亦見於一批精緻彩瓷。 收藏中的一批壺各呈現不同的仿古元素。鏨胎填琺瑯獸面紋活環耳壺(拍品2068)無論形制及紋飾均源自周代銅器,清宮舊藏亦見例子,並著錄於乾隆皇帝1749 至1755年下令編纂的《西清古鑒》,1793年更出版《西清續鑒》。此器雖變自西周器,器身的交纏帶紋,以及頸部的波曲紋,卻清楚顯示出古銅器的特徵。掐絲琺瑯蓮蝠紋龍首活環耳壺(拍品2071)的造型雖源自古器,卻只有部份紋飾呈現古風,其口下及近足處均飾蕉葉紋,這是商代銅器的常見紋飾,至於肩部的勾連龍紋應仿照青銅器時代晚期的錯金裝飾。掐絲琺瑯松鼠葡萄紋鋪首耳壺(拍品2063)飾三組弦紋、鋪首含環耳,與漢代青銅壺的造型非常近似;相反地主體四層松鼠葡萄紋卻與古銅器無關。唐代時,葡萄紋自西域傳入中國,成為當時銅鏡流行的紋飾。松鼠結合葡萄紋卻始見於明代繪瓷,並沿用於清代瓷器,唯很少作為明清掐絲琺瑯器的紋飾。 本收藏的一批瓶亦取材古銅觚或尊,顯示出掐絲琺瑯器多為禮器,特別是佛教用器。掐絲琺瑯福壽吉祥花觚(拍品2067)就是一件佛器,造型雖源自古銅觚,線條卻較古器圓弧及飽滿。紋飾除上下部份的蕉葉紋為仿古外,口沿外飾佛八吉祥,口沿內的道教四團壽紋,在此器因托於蓮花上,亦作佛教象徵。掐絲琺瑯纏枝花卉出戟尊(拍品2052)雖有古銅器紋飾,器形卻略有不同,其下腹明顯較古銅器矮,頸部較斂,其出戟還是西周銅尊的特徵。一對掐絲琺瑯雙龍捧壽夔耳方觚(拍品2061)取材不同時期古銅器的特徵。西周銅尊或觚已見方形,《西清古鑒》亦有著錄方尊,此對方觚置透雕龍耳卻是較後時代的特徵。器體中部的雙龍捧壽紋應源自唐代龍紋,上下部的正面龍紋則屬乾隆朝的特色。至於一對掐絲琺瑯夔龍蕉葉紋小花觚(拍品2060),則體現了清代文人尤其乾隆皇帝愛好文房小品的風尚。這類小巧珍玩常置於收藏家的珍寶櫃,更嬌小的器物會納入多寶格之內。 觚為佛前供器之一,整套供器的正中應放爐,其兩側各放一觚,最外面是燭台各一。本收藏包羅一批精美爐器。掐絲琺瑯獸面紋文王鼎(拍品2058)的飛龍腳取自周代銅器,其原型數例亦見於《西清古鑒》。足上的獸面紋、蓋鈕,以及其他紋飾既源自古器,亦包括不同時代的特色及清代的風尚。腹部的獸面由直棱分成兩半,再由夔龍拱著,這是青銅時代後期的紋飾。至於蓋面所飾的勾連夔紋,隱現獸眼,實為分解獸面紋。 很多爐器雖為仿古形制,然而收藏中最受矚目的掐絲琺瑯花卉如意肩鳳耳三足蓋爐(拍品2064)無疑代表了十八世紀典型的碩大華美風格。此三足爐用料不惜工本,其飛龍腳、立鳳雙耳、透雕雲龍鈕全部精鑄鎏金。它的掐絲琺瑯裝飾同樣考究,以細絲掐成細格圖案,整體紋飾精緻細膩,無與倫比。此器紋飾善用當時發展完備的琺瑯釉色,由宮廷琺瑯畫師細心填塗器面,做出的繁縟花卉紋媲美同期的琺瑯彩萬花圖案,完全體現了清代掐絲琺瑯工藝的高超技術,先進研發的釉色,以及清代宮廷集合仿古與創新的獨特審美觀。 1 H. Brinker and A. Lutz, Chinese Cloisonné - 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 New York & London, 1989, pp. 32-3. 2 同上書,p. 37, fig. 15 3 Illustrated by Ryoichi Hayashi, The Silk Road and the Shoso-in, New York & Tokyo, 1975, p. 116, pl. 126. 4 楊柏達(編):《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10.金銀玻璃琺瑯》,北京,1987 年,23 頁。 5 Sir Percival David, Chinese Connoisseurship - The Ko Ku Yao Lun, The Essential Criteria of Antiquities, London, 1971, p. 143. 6 同上書,p. 144. 7 B. Quette,‘The Emergence of Cloisonné Enamels in China’, in Cloisonné Chinese Enamels from the Yu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ew Haven, 2001, pp. 3-4. 8 見林業強著「清宮玻璃廠三題」,載於《光凝秋水—清宮造辦處玻璃器》,北京,2005 年,68 頁。 9 有關這些文獻的論述,見Rose Kerr ‘A Reverence for the Past: Influences from Chinese Antiquity’, B. Quette (ed.) Cloisonné Chinese Enamels from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ven, 2001, pp. 88-91.
清乾隆 掐絲琺瑯開光蓮紋瓶 《大清乾隆年製》楷書橫款

QIANLONG INCISED SIX-CHARACTER MARK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細節
瓶撇口,長頸,圓腹,外撇圈足。通體藍琺瑯釉為地。腹部六瓣形開光粉紅釉地飾蓮紋,開光外飾盛蓮、朵花紋。頸部飾花卉紋,底置一凸棱,棱上粉紅釉地掐絲卷草紋。足牆飾花卉紋。各部份之間環飾寶藍釉如意雲紋。底刻「大清乾隆年製」楷書橫款及「己」千字文款。

此瓶應為爐瓶三事之一,作用放置銅箸、銅鏟。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乾隆款掐絲琺瑯勾蓮紋葫蘆式瓶,腹部開光紋飾與本器相若,底刻六字楷書橫款,款下刻「王」字。

此器2006年11月6日於倫敦邦瀚斯拍賣,拍品196號。著錄於2013年香港出版《至尊華貴—歐洲私人珍藏御製掐絲琺瑯器》,編號42。
來源
Sold at Bonhams London, 6 November 2006, lot 196
出版
Reverence and Perfection: Magnificent Imperial Cloisonné Enamels from a Private European Collection, Hong Kong, 2013, no. 42

榮譽呈獻

Mathilde Courteault (Paris)
Mathilde Courteault (Paris)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Compare to a miniature gourd-shaped vase, similarly decorated with four hexafoil cartouches with lotus blooms on a pink ground admist floral sprays, from the Beijing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and illustrated in Compendium of Collections in the Palace Museum - Enamels (2) - Cloisonne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Beijing, 2011, no. 152.

更多來自 <strong>至尊華貴—歐洲私人珍藏御製掐絲琺瑯器</strong>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