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二十世紀初葉從西方直捲而來的現代主義,使亞洲文化對雕塑的定義產生重要的變化。雕塑從過去器物的實用功能性、附屬於建築和場所的裝飾性及公共性,到近代成為純藝術的項目,擁有西方美術館所認同的藝術特徵。因此亞洲二十世紀早期雕塑藝術歷史與西方現代藝術形式主義一頁息息相關,卻又紀錄了華人雕塑家尋覓身份認同而創造代表東方哲學的雕塑作品。台灣土生土長的朱銘憑藉蘊含東方精神的太極系列雕塑,獲得亞洲、歐美藝壇的關注,台灣朱銘美術館更是亞洲區內關於華人雕塑的首所美術館。
有別於平面的繪畫作品,雕塑是存在於空間中的物質實體,無法自絕於所存在的展示空間與環境,而形塑出不同空間詮釋的可能,亦形構出雕塑所在空間與環境的氛圍及意象。誠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提出:「我們將學會了物件是被安置在一個地方,而非本身屬於某個地方。因此雕塑可謂是一個地方的化身。」始於1976年的朱銘太極系列(舊稱功夫系列)所散發的就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太極拳是人與自然結合的一種歷練,不僅是拳法,也是養心之法,人透過身體的訓練,回歸到自然的和諧循環。〈太極系列:推手〉(Lot 180)演譯太極拳的雙人徒手對抗招式,看似沉實的姿態卻隱藏拆解對方攻擊招式的智慧,如清代流傳的拳譜中有一首《打手歌》寫道:「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拔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朱銘雕塑中的太極拳手沒有臉孔,沒有身體特徵,無法判斷身份,所在乎的是身體姿勢和空間的關係,而不是誰在打拳,或是誰勝誰敗。太極雕塑不需一個特定的空間,隨著空間、時間、光線的轉變,雕塑又與一個環境產生新的對話,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