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PERB JIAN 'HARE'S FUR' TEA BOWL
A SUPERB JIAN 'HARE'S FUR' TEA BOWL
A SUPERB JIAN 'HARE'S FUR' TEA BOWL
2 更多
南宋 建窯兔毫盞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細節
南宋 建窯兔毫盞
來源
千秋庭,東京

拍品專文

盞束口,斜腹下微收,矮圈足。通體施黑釉,在釉面密布金黃色條紋,形似兔毫,並有五彩寶光。

建窯黑釉效果的呈現取決於窯室氣氛,窯溫,窯位等諸多因素,非人力所能決斷,因此製作難度極大。建窯研究的先驅,美國學者James Marshall Plumer (1899-1960) 於1935年第一次抵達水吉鎮建窯址時就被當地大規模的窯業堆積所震撼。他在旅行日記中說道此處有大量盌的殘片,因細微缺陷而被廢棄的製品堆積如山,高達20餘米。除去燒造難度以外,建窯嚴格的質量控制亦與其面向上流階層的市場定位有關。北宋晚期,飲茶、鬥茶之風盛行。建盞因其色黑而能襯托白茶茶色而被視為最適用的茶盞。北宋蔡襄 (1049-1054) 在其《茶錄》一書中說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北宋末年,關於茶盞的理論被在藝術上有高度造詣的徽宗皇帝 (1082-1135) 進一步發展。他在《茶錄》一書中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此器盞色青黑,玉毫條達,誠為建窯茶盞之上品。

此式束口盞是建窯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目前已知最早的建窯束口盞出土於江西婺源靖康二年 (1127) 張氏墓,見上海1995年出版《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 陶瓷卷》,306頁,469號。一件出土於慶元元年 (1185) 張同之墓的建窯束口盞載於劉濤著,北京2004年出版《宋遼金紀年瓷》,123頁,圖9-6。另一件在韓國全羅道新安元代沉船發現的同類建窯盞載於韓國文化部文物局1985年出版,《Relics Salvaged from the Seabed Off Sinan》,106頁,圖版94。在南宋時期,飲茶的風俗在禪寺中廣為流行。南宋周季常作、於南宋時期即傳入日本大德寺的《五百羅漢圖》中就有一幅表現四位羅漢飲茶的《喫茶圖》(圖一),實為當日僧人用建盞飲茶的生動寫照。與佛教繪畫一樣,茶道和相關的茶具也在此時藉由日本遊學僧人帶回日本。而日語中對建窯茶盞的稱謂「天目」,即出自禪宗名山臨安天目山。建盞傳入日本以後為歷代茶道家、鑑藏家所珍重,而如本件建盞一樣傳世至今。

更多來自 古韻天成 – 臨宇山人珍藏(一)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