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拍賣 3472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品 3104
3104
1 更多
清雍正仿哥釉八方扁瓶 蘇玫瑰 亞洲藝術部資深學術顧問 眾所週知,雍正年間的御製珍品格調一流、藝精工絕。作為藝術贊助者,雍正皇帝的要求極為嚴格,他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其即位前後訂製的器物,無一不體現了他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難怪古今鑑藏家對之推崇備至。 皇子胤禛四十五歲登基,年號雍正,五十八歲駕崩,換言之,其人生大半為皇子。在位期間,雍正勵精圖治,機暇愛好琴棋書畫和收藏藝術珍玩。以一幅知名的雍正肖像為例,畫中的他正閒坐讀書,圖見E.S. Rawski與J. Rawson合編的《盛世華章》展覽圖錄頁246編號165 (倫敦:2005),其右方有一仿古玉琮式筆筒。值得一提的是,此畫及其他的雍正肖像中,常有古玩的蹤影。以《雍正朗吟閣圖軸》為例,皇上身後几案上置一青銅古鼎及若干文房用具 (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10:清代宮廷繪畫》頁73編號10)。《雍正十二月行樂圖》系列也有一幅,畫中的雍正手不釋卷,雙足歇於爐邊,圖見《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台北:2009) 頁118-19編號I-58。雍正右側有一精美的多寶櫃格,架上滿置書籍和各式古董珍玩,其中一瓶所施的正是仿哥釉。雍正對古董孜孜以求,傳世的兩幅長手卷就此可資證明,二者分別為大維德爵士及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珍藏。這兩幅卷軸來自同一系列,繪製於公元1728及1729年間。大維德中國藝術館藏為卷六,繪於1728年,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為卷八,創作於1729年 (圖見前述《盛世華章》圖錄頁252-55)。該系列名為《古玩圖》,畫中羅列了各式青銅、玉石、木和陶瓷珍玩。大維德手卷左方為寶座,座上空無一人,恍若靜待雍正就座,以賞玩諸般奇珍異寶。兩幅手卷均描繪了多件釉色淡雅的仿官釉或仿哥釉紋片瓷,足證雍正帝對此類古玩情有獨鍾。難怪北京和台北故宮迄今仍保存了多件形制不一的雍正紋片瓷器,就此可參照前述《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頁204編號II-30、頁222-3編號II-48和II-49、頁225編號II-51、頁234編號II-60。北京和台北故宮珍藏俱書六字青花篆書款,與本拍品一般無二。 無論身為皇子或皇上,雍正向來對宮廷藝術品格外關心,且常躬親過問。御瓷燒造是他最感興趣的範疇之一,而當朝陶瓷的重要特色便是體現了雍正帝思古之幽情,這從御窰作品的形制和釉料均可略見一斑。其實,明宣德、成化二朝的官窰已開始在瓷胎上施以仿宋官釉與哥釉,但要到清雍正年間,仿宋紋片瓷的燒造始攀上新的高峰。年希堯與唐英二人謹奉聖諭,督導御窰開展了大量的研發工作,形形色色的單色釉彩相繼出現,而仿古紋片釉亦應運而生。唐英尤擅仿燒古代釉色,本拍品的仿哥釉便是一例。本拍品的造型極為罕見。香港佳士得曾於2010年12月拍出一件形制相若的雍正青花雁渚圖八方扁瓶 (拍品編號3051)(圖一)。中國陶瓷作品中的圓形扁瓶頗多變化,而此類珍稀的八方扁瓶更是少如鳳毛麟角。器身兩側有雙耳連接瓶口與頸肩的圓形扁瓶可謂源遠流長。其中最著名的一款當屬深褐章魚紋無釉陶壺,又名「馬鐙罐」,其中一例是克列特島帕萊卡斯特羅出土的米諾文明晚期文物。該瓶燒製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約與中國商代同期,圖見Spyridon Marinatos與Max Hirmer合著《Crete and Mycenae》圖版87 (紐約:Harry N. Abrams出版社,1960)。實際上,米諾瓶應是用封泥將二盌的口沿接合,其盌足在章魚眼部依然可辨。此瓶雖不及其他文明較晚的作品扁平,但這一類型的早期作品定然是後者的原型無疑。據悉,尼尼微也曾出土若干安息王朝 (公元前150至公元250年,約與中國漢代同期) 的圓形扁瓶,但其雙耳位於瓶肩。薩珊王朝 (公元224至642年) 陶瓷中,也有數例頸側飾雙耳的掛釉扁圓陶瓶。德黑蘭伊朗古代博物館藏一例薩珊王朝的綠釉粗陶蘇薩扁瓶,圖見《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 – Oriental Ceramics》卷四之「德黑蘭伊朗古代博物館」黑白圖版101 (東京:講談社,1981)。此器用寬帶狀的邊脊將前後鼓腹接合,封合處棱角分明,其剖面雖然不是八方形,但樣式與是次拍賣的雍正扁瓶頗為接近。薩珊瓶的雙耳位於頸側兩肩,而非連接肩頸。中國巧匠很可能是在近東進口玻璃器中,發現了這種寬邊脊的樣式,這類玻璃器的近似例可參照科威特塔里克阿扎比博物館藏綠玻璃瓶 (圖見:https://www.trmkt.com/glassdetails.htm)。此瓶是敘利亞的模鑄吹製及切割玻璃器,出自公元七世紀末或八世紀初 (約等於中國唐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安納托利亞東南部塔爾蘇斯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一例造型相同的伍麥葉王朝及阿拔斯王朝初葉陶器。此瓶的雙耳僅連接器頸下半部,但最引人入勝的是它有明顯的器足,與大多數早期圓瓶平底無足的樣式迥然有別。中國最早有寬邊脊的陶瓷器物之一,是1965年內蒙古出土的遼代 (公元916至1125年) 綠釉瓶,圖見《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頁164編號560 (台北:1993)。此瓶底承小足,器身兩側附六繫,以固定提梁索帶,可見此物很可能是鞍上垂掛之物。雍正年間,景德鎮一直在燒造有寬邊脊的大型釉下青花扁瓶,其背面平直無釉,前方隆起如穹,正中有凸飾。它們雙肩飾環耳,表面上是用作提樑,實則其瓷製雙耳根本無法承受器身的重量。北京故宮有二例清宮舊藏永樂直背扁瓶,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 (上冊)》頁70-1編號33及34 (北京:2002)。該等器物無足,只宜平放或懸掛,其形制可能脫胎於金屬器,就此可參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十三世紀中葉敘利亞銅壺,其形制與前述各例如出一轍 (圖見:https://www.asia.si.edu/exhibitions/online/islamic/artofobject1b.htm)。現存的釉下青花永樂瓷器中,也有一批可直立的圓型扁瓶,其中一款是經典的「寶月瓶」,惟器底平整無足,圖例可參見蘇玫瑰《形秀色麗四代珍》(倫敦:大維德中國藝術館,1992) 頁39編號26。永樂年間還有另一款圓型扁瓶,其頸略呈球狀,圓足外侈,狀若本拍品的長方足。這類永樂瓶的器足原型很可能是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埃及或敘利亞玫瑰水玻璃淨瓶,科威特國立博物館艾爾薩巴珍藏一例,此物據稱來自敘利亞的瑪哈德。饒富興味的是,上述兩種器型在雍正御瓷中再度流行,就此可證諸北京故宮珍藏的一批雍正青花扁瓶,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36:青花釉裏紅 (下)》第111-113編號97-99 (香港:2000)。然而,這兩款較晚出現的式樣均無寬邊脊,而永樂、宣德二朝的釉下青花葫蘆扁瓶皆有邊脊,就此北京故宮有二例可資參照,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34:青花釉裏紅 (上)》頁100-1編號94-5 (香港:2000)。 正是這批作品,給其後雍正御窰的精絕之作奠定了基礎。由於部份雍正扁瓶器型碩大,所以陶工理所當然地採用了更穩當的寬邊脊瓶式。傳世的雍正扁瓶尚有多種變化。其中一款器形簡潔,呈圓形,下承撇足,肩頸連以雙耳,北京故宮藏一例青花釉裏紅作品,圖見《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頁189編號18 (香港:1989)。另有一款蒜頭口扁瓶,就此可參照懷海堂藏雍正仿官釉瓶,圖見《機暇清賞:懷海堂藏清代御窰瓷缾》編號31 (香港中文大學:2007)(圖二)。此外還有一批海棠式扁瓶,其中一例仿哥釉瓶於2014年11月26日經香港佳士得拍出 (拍品編號3274)(圖三)。像本拍品這樣的八方扁瓶尤為珍罕,它們既糅合了雍正皇帝好古慕雅之心,其八方造型亦體現了天子對吉兆祥徵之好。
清雍正 仿哥釉八方扁瓶 六字篆書款
YONGZHE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細節
清雍正 仿哥釉八方扁瓶 六字篆書款
榮譽呈獻
Ruben Lien
chinese@christies.com
+852 2760 1766
拍品專文
雖見雍正款相類器形,但為青花品種,單色釉開片者似僅見此例,應為孤品。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