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現代中國經過十年的政治震盪後,脆弱的人心無法平衡一個失去宗教慰藉的精神狀態,難免造成一種空洞和絕望。張曉剛在如此社會背景下,在文革後的1977年進入四川美院學習,他是一個不斷面向自我內心探索的畫家,回顧他整個八十年代的創作,無不執著尋找生命出口的解答,而作為那個年代終結前的作品,《浩瀚的海》(Lot 149)清楚地描繪出一個沒有政治領袖的神秘宗教國度,一個多神共存的幻想畫面,他通過繪畫為自己創造了「神」和信仰,希望藉以為自己痛苦不堪的精神帶來無條件式的拯救。
《浩瀚的海》的細膩繪畫技巧,標致了張曉剛在「彼岸時期」的藝術特色。與八十年代前半期的粗獷筆觸相反,繪畫在紙上的油彩表現出極為微妙的色彩變化,散發著水彩般迷人的透明感,幼細線條在輪廓上的處理,令油畫作品富有鉛筆素描般的直接和輕柔,過去情緒的波動隱隱地消溶於平滑色塊中,在技巧的運用上預視了幾年後面世的《血緣︰大家庭》系列。
海洋被喻為生命的起源。張曉剛在八十年代的作品卻甚少以此為題,而多以土地和密閉的空間為場景,因此《浩瀚的海》的出現更見難得。在一個追求精神出口的時代,海洋那具有孕育生命的巨大力量,正好作為一個對治療現在和繁衍未來的完美隱喻。
《浩瀚的海》的細膩繪畫技巧,標致了張曉剛在「彼岸時期」的藝術特色。與八十年代前半期的粗獷筆觸相反,繪畫在紙上的油彩表現出極為微妙的色彩變化,散發著水彩般迷人的透明感,幼細線條在輪廓上的處理,令油畫作品富有鉛筆素描般的直接和輕柔,過去情緒的波動隱隱地消溶於平滑色塊中,在技巧的運用上預視了幾年後面世的《血緣︰大家庭》系列。
海洋被喻為生命的起源。張曉剛在八十年代的作品卻甚少以此為題,而多以土地和密閉的空間為場景,因此《浩瀚的海》的出現更見難得。在一個追求精神出口的時代,海洋那具有孕育生命的巨大力量,正好作為一個對治療現在和繁衍未來的完美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