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XIAOGANG (China, B. 1958)
破曉︰早期中國當代藝術 - 張頌仁先生收藏
張曉剛

浩瀚的海

細節
張曉剛
張曉剛
浩瀚的海
油彩 紙本
54.6 x 78.5 cm. (21 1/2 x 30 7/8 in.)
1989年作
簽名:張曉剛 (右下)

此拍賣品成交價的15% 將捐給夢周文教基金會
來源
現藏者直接購自藝術家
出版
2004年《時代的臍帶:張曉剛繪畫》漢雅軒 香港;及 Galerie Enrico Navarra 巴黎 法國 (圖版,第21頁)
2006年《失憶與記憶:張曉剛》 Gallery Artside 首爾 韓國 (圖版,第13頁)

拍品專文

現代中國經過十年的政治震盪後,脆弱的人心無法平衡一個失去宗教慰藉的精神狀態,難免造成一種空洞和絕望。張曉剛在如此社會背景下,在文革後的1977年進入四川美院學習,他是一個不斷面向自我內心探索的畫家,回顧他整個八十年代的創作,無不執著尋找生命出口的解答,而作為那個年代終結前的作品,《浩瀚的海》(Lot 149)清楚地描繪出一個沒有政治領袖的神秘宗教國度,一個多神共存的幻想畫面,他通過繪畫為自己創造了「神」和信仰,希望藉以為自己痛苦不堪的精神帶來無條件式的拯救。


《浩瀚的海》的細膩繪畫技巧,標致了張曉剛在「彼岸時期」的藝術特色。與八十年代前半期的粗獷筆觸相反,繪畫在紙上的油彩表現出極為微妙的色彩變化,散發著水彩般迷人的透明感,幼細線條在輪廓上的處理,令油畫作品富有鉛筆素描般的直接和輕柔,過去情緒的波動隱隱地消溶於平滑色塊中,在技巧的運用上預視了幾年後面世的《血緣︰大家庭》系列。


海洋被喻為生命的起源。張曉剛在八十年代的作品卻甚少以此為題,而多以土地和密閉的空間為場景,因此《浩瀚的海》的出現更見難得。在一個追求精神出口的時代,海洋那具有孕育生命的巨大力量,正好作為一個對治療現在和繁衍未來的完美隱喻。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