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比利時旅遊畫家勒邁耶在峇里島旅居作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峇里島是在絕大部分信奉回教的印尼群島中、崇尚印度教的神祕島嶼。島上的明媚自然風光以及豐富的文化背景,在二十世紀期間,不斷吸引許多藝術家用畫筆畫下了它的綺旎風景及當地居民。不僅如此,許多畫家認為部分他們作品最豐富多產的時期,就是在峇里島旅居時獲得靈感而產生的。尤其是勒邁耶,他成為了島上最著名的外國藝術家,他將他的生活與藝術生涯,完全建立在充分傳達一個熱帶天堂的藝術之美。
勒邁耶在峇里島創作的繪畫題材,大部分取自於其居所的內外景物。這個小屋位於沙努爾島海灘附近,是他為自己及其夫人妮波洛所建造。他的題材包括屋內躺椅上優閒自在的女郎、織布機前的婦女、倘佯於前廊或在露臺上翩翩起舞的眾女;在屋前或在花園採集鮮花、獻上供品的女子。這些題材之中,最後一項是他畢生作品中最具代表、歷久彌新的繪畫主題之一。
在以刻畫花園中人物為場景的眾多畫作中,這幅《峇里花園中的舞者》充分展現出勒邁耶如何創造出臻於平衡、賞心悅目的構圖。他筆下的女性都是獨特的美麗化身;每位女子的姿態都超越了時空,成為東方魅力與高貴典雅的古典典範。如同歐洲最著名的印象派大師雷諾瓦或莫內,勒邁耶花費了許多時間與心血,務使其花園構圖近乎完美。他運用策略性的手法,巧妙的將人物融入一個高度精心設計、由色彩、質感、與筆觸所融合而成的背景之中。如果快速的將它與雷諾瓦與莫內的花園畫作做一比較,觀者會發現這些藝術家有把花籬當作繪畫工具將其置於前景的傾向,其目的就是引領觀者目光進入繪畫之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勒邁耶的畫風屬於高度印象派風格:他用粗曠、簡短的筆觸創造出色彩繽紛的田園風光。藝術家僅借助色彩與光線,居然精確鋪陳出對繪畫物件的個人感觸意象。他的技巧雖然簡單,卻具有十足的效果 ── 畫布上點點的輕彩幻化成花朵,快速、斷續的線條即形成花葉。在色彩明暗的相互呼應之下,他創造出了陽光的光點以及景深的效果。儘管每幅作品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完成,但透過勒邁耶高超的著色技巧,每個畫面都成功地捕捉到熱帶天堂的燦爛與斑斕。曾經有位藝評家在新加坡的《海峽時報》上寫道:「其處理方式舉世少見。藝術家已把細節的削減轉化成精妙的藝術,造型幾乎消失,但是所有相應效果在畫中仍然清晰可感。如同他畫面顯現的一樣,在欣賞了人體的線條之後,描繪手足及雙臂只需運用豪放的筆法就已足夠。另外他也在明暗中察覺到非常美麗的色彩。相較之下,這對大部分西洋藝術家是比較困難。他們必須用比較清晰的明暗技法才能達到目的。
後來到了戰後時期,勒邁耶的筆觸變得較為細緻、也更注重細節的表現。他的油彩逐漸趨於濃重,這點可從這幅《峇里花園中的舞者》的花團錦簇中清楚地見到。此外在戰後時期,他也使用了更多的綠色,畫面構圖也顯得較為復雜,人物變得較小,而且以整體場景的大格局看來,人物不再是主宰畫面的焦點。勒邁耶對如何創造賞心悅目作品的體會,在《峇里花園中的舞者》中顯得特別鮮明。他試著用某種程度的細節描繪他的小屋,雖然這裡是他在峇里島重要的生活重心所在,但它並不像其他物件頻繁地出現在畫中。
美國高爾夫球好手及千萬富豪喬‧科克伍在1937年造訪了勒邁耶,他表達了如何欣賞這位主人的居所:
「招待我的主人有個非常獨特的家,每面牆上都掛了他的畫作及古老的木雕。房外有一廊臺,當地居民每天會在這裡放置鮮花。位於其中的就是他的畫室,有三位美麗無瑕的在地女郎居住在此,替他擺出姿勢以作畫,成為完美豐滿身軀的典範…到了晚上,不斷變化的光影與森林和海的色彩互相搖曳,讓夜晚的氛圍變得更加如夢似幻。」
畫家在很多信件中寫了許多有關他房子及花園的描述。其中一封信中寫道:「很明顯的,我每件東西都是為我的藝術而設置。我所有行為的目的只有一個:方便我工作。」另一封信又再談到他的住所如何為他的工作帶來靈感:「不管你在哪裡看到我的畫,你都可以瞭解、感受我的作品,因為在為自己打造的這座小天堂中,每件物品都是為了入畫而存在。」 另一封信則談到勒邁耶分享了其花園對他的重要性:「我的家完全根據我想要的方式所設計。我要讓自己完全只被美所包圍。我種植了大量的九重葛、雞蛋花、木槿花,並在屋子周圍也種下了一叢叢枝葉纏繞的植物。我用純白的珊瑚礁建造了小廟宇,並開挖了小池塘讓印度神話中各尊神祇的倒影與池內神聖的蓮花相互輝映。兩座小廟宇被大約兩百尊這種小雕像所圍繞,這些雕像與周圍的花朵合而為一,它們形成的剪影一直延伸到紫粉色的熱帶天空。」
就在這種美得令人神往的環境之中,勒邁耶持續他對美的追求與創作。為了讓自己「只被美」所包圍,他不但把花園轉化成一處熱帶天堂,在其中佈滿綠意盎然的樹木與萬紫千紅的花朵,並置入了露臺、蔓棚、雕像、以及蓮花池等,他還把屋內轉換為陳列他充滿張力的畫作場所。
在《峇里花園中的舞者》中,觀者看到了較為少見的小屋畫面。顯著的藍色窗沿出現在白洗的牆上,在背景中呼之欲出,自然而然的襯托出畫中的世界。在小屋的廊台上,一位背對觀者的婦女正在織布,其他的女子則在採花。不管在花園或在小屋內,勒邁耶的女郎追求的是一種優美與典雅的生活,而普通生活與辛勞的痕跡則完全被屏除在外。
勒邁耶在峇里島創作的繪畫題材,大部分取自於其居所的內外景物。這個小屋位於沙努爾島海灘附近,是他為自己及其夫人妮波洛所建造。他的題材包括屋內躺椅上優閒自在的女郎、織布機前的婦女、倘佯於前廊或在露臺上翩翩起舞的眾女;在屋前或在花園採集鮮花、獻上供品的女子。這些題材之中,最後一項是他畢生作品中最具代表、歷久彌新的繪畫主題之一。
在以刻畫花園中人物為場景的眾多畫作中,這幅《峇里花園中的舞者》充分展現出勒邁耶如何創造出臻於平衡、賞心悅目的構圖。他筆下的女性都是獨特的美麗化身;每位女子的姿態都超越了時空,成為東方魅力與高貴典雅的古典典範。如同歐洲最著名的印象派大師雷諾瓦或莫內,勒邁耶花費了許多時間與心血,務使其花園構圖近乎完美。他運用策略性的手法,巧妙的將人物融入一個高度精心設計、由色彩、質感、與筆觸所融合而成的背景之中。如果快速的將它與雷諾瓦與莫內的花園畫作做一比較,觀者會發現這些藝術家有把花籬當作繪畫工具將其置於前景的傾向,其目的就是引領觀者目光進入繪畫之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勒邁耶的畫風屬於高度印象派風格:他用粗曠、簡短的筆觸創造出色彩繽紛的田園風光。藝術家僅借助色彩與光線,居然精確鋪陳出對繪畫物件的個人感觸意象。他的技巧雖然簡單,卻具有十足的效果 ── 畫布上點點的輕彩幻化成花朵,快速、斷續的線條即形成花葉。在色彩明暗的相互呼應之下,他創造出了陽光的光點以及景深的效果。儘管每幅作品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完成,但透過勒邁耶高超的著色技巧,每個畫面都成功地捕捉到熱帶天堂的燦爛與斑斕。曾經有位藝評家在新加坡的《海峽時報》上寫道:「其處理方式舉世少見。藝術家已把細節的削減轉化成精妙的藝術,造型幾乎消失,但是所有相應效果在畫中仍然清晰可感。如同他畫面顯現的一樣,在欣賞了人體的線條之後,描繪手足及雙臂只需運用豪放的筆法就已足夠。另外他也在明暗中察覺到非常美麗的色彩。相較之下,這對大部分西洋藝術家是比較困難。他們必須用比較清晰的明暗技法才能達到目的。
後來到了戰後時期,勒邁耶的筆觸變得較為細緻、也更注重細節的表現。他的油彩逐漸趨於濃重,這點可從這幅《峇里花園中的舞者》的花團錦簇中清楚地見到。此外在戰後時期,他也使用了更多的綠色,畫面構圖也顯得較為復雜,人物變得較小,而且以整體場景的大格局看來,人物不再是主宰畫面的焦點。勒邁耶對如何創造賞心悅目作品的體會,在《峇里花園中的舞者》中顯得特別鮮明。他試著用某種程度的細節描繪他的小屋,雖然這裡是他在峇里島重要的生活重心所在,但它並不像其他物件頻繁地出現在畫中。
美國高爾夫球好手及千萬富豪喬‧科克伍在1937年造訪了勒邁耶,他表達了如何欣賞這位主人的居所:
「招待我的主人有個非常獨特的家,每面牆上都掛了他的畫作及古老的木雕。房外有一廊臺,當地居民每天會在這裡放置鮮花。位於其中的就是他的畫室,有三位美麗無瑕的在地女郎居住在此,替他擺出姿勢以作畫,成為完美豐滿身軀的典範…到了晚上,不斷變化的光影與森林和海的色彩互相搖曳,讓夜晚的氛圍變得更加如夢似幻。」
畫家在很多信件中寫了許多有關他房子及花園的描述。其中一封信中寫道:「很明顯的,我每件東西都是為我的藝術而設置。我所有行為的目的只有一個:方便我工作。」另一封信又再談到他的住所如何為他的工作帶來靈感:「不管你在哪裡看到我的畫,你都可以瞭解、感受我的作品,因為在為自己打造的這座小天堂中,每件物品都是為了入畫而存在。」 另一封信則談到勒邁耶分享了其花園對他的重要性:「我的家完全根據我想要的方式所設計。我要讓自己完全只被美所包圍。我種植了大量的九重葛、雞蛋花、木槿花,並在屋子周圍也種下了一叢叢枝葉纏繞的植物。我用純白的珊瑚礁建造了小廟宇,並開挖了小池塘讓印度神話中各尊神祇的倒影與池內神聖的蓮花相互輝映。兩座小廟宇被大約兩百尊這種小雕像所圍繞,這些雕像與周圍的花朵合而為一,它們形成的剪影一直延伸到紫粉色的熱帶天空。」
就在這種美得令人神往的環境之中,勒邁耶持續他對美的追求與創作。為了讓自己「只被美」所包圍,他不但把花園轉化成一處熱帶天堂,在其中佈滿綠意盎然的樹木與萬紫千紅的花朵,並置入了露臺、蔓棚、雕像、以及蓮花池等,他還把屋內轉換為陳列他充滿張力的畫作場所。
在《峇里花園中的舞者》中,觀者看到了較為少見的小屋畫面。顯著的藍色窗沿出現在白洗的牆上,在背景中呼之欲出,自然而然的襯托出畫中的世界。在小屋的廊台上,一位背對觀者的婦女正在織布,其他的女子則在採花。不管在花園或在小屋內,勒邁耶的女郎追求的是一種優美與典雅的生活,而普通生活與辛勞的痕跡則完全被屏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