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French/Chinese, 1920-2013)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趙無極

一九九二年五月 – 九月

細節
趙無極
趙無極
一九九二年五月 – 九月
油彩 畫布
260 x 200 cm. (102 3/8 x 78 3/4 in.)
1992年作
款識:無極ZAO (右下) ZAO WOU-Ki Mai-Sept. 1992 260 x 200cm. (畫背)
來源
瑞士 日內瓦 Jan Krugier 畫廊
瑞士 私人收藏
2006年10月9日 蘇富比香港 編號1615
亞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梵思娃 ‧ 馬凱及揚 ‧ 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出版
1993年《趙無極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台灣 (圖版,封面,第92頁)
1994年《趙無極四十年繪畫展1954-1994》墨西哥當代藝術文化中心 電視文化基金會 墨西哥城 墨西哥 (圖版,第29圖,第110頁)
1994年 《趙無極作品1935-1993》 Pierre Daix 著 Editions Ides et Calendes 納沙泰爾 瑞士 (圖版,第183頁)
1995年 《趙無極回顧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台灣 (圖版,第85圖,第230頁)
1996年《無極意象︰趙無極回顧展》香港藝術館 香港 中國 (圖版,第188-189頁)
1998年 《趙無極回顧展》精美藝術博物館 昂傑 法國 (圖版,第27圖,第59頁)
1998年《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展》上海博物館 上海 中國 (圖版,第87圖,第237頁)
1998年《趙無極》 Yves Bonnefoy 及 Gérard de Cortanze 著 La Difference/Enrico Navarra 巴黎 法國 (圖版,第263頁)
2000年《趙無極 - Grand Formats》Noël Bernard著 Éditions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圖版,第71頁)
2001年 《趙無極:Ce qui est abstrait pour vous est réel pour moi》 Jean-Luc Chalumeau著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圖版,第43圖)
2001年《趙無極》巴倫西亞研究所 胡利奧岡薩雷斯中心 巴倫西亞 西班牙 (圖版,第66頁)
2003年 《趙無極》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 巴黎 法國 (圖版,第152頁)
2007年 《趙無極:繪畫、寫作、訪問》 José Frèches 著 Editions Hazan 巴黎 法國 (圖版,第128頁)

展覽
1994年「趙無極四十年繪畫展1954-1994」墨西哥當代藝術文化中心 墨西哥城 墨西哥
1995年 「趙無極回顧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台灣
1996年「無極意象︰趙無極回顧展」 香港美術館 香港
1998年 「趙無極回顧展」精美藝術博物館 昂傑 法國
1935-1998, 1998-1999年 「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 1935-1998」上海博物館 上海 中國;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廣東美術館 廣東 中國
2001年「趙無極」巴倫西亞研究所 胡利奧岡薩雷斯中心 巴倫西亞 西班牙
2003年 「趙無極」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 巴黎 法國

拍品專文

「我畫我的生活,但也想畫一個眼睛看不見的空間、一個夢的空間,一個使人永遠感覺和諧的所在,即使用的是充滿矛盾力量的不安的形式。」-趙無極

1970年代後期,趙無極的繪畫風格逐漸轉向輕盈,一方面與他重拾水墨有關,另一方面亦透露出他內在的成熟與信心,作品中不復見50到60年代間那濃烈厚重堆疊的油彩與力道強勁的細密筆觸,而是在顏料混合、著色技巧、色彩搭配等方法著手,思考如何讓油彩能像水墨般製造出渲染、揮灑、綿延、滲透的效果,到了1980年代中期(圖1),更傾向使用單純色系,專注於追求色彩的純淨和流動的輕靈感,《1992年5月–9月》(Lot 45) 極具代表性地呈現出這種水墨氛圍強烈的晚期作品特質。

1986年到1993年間,趙無極曾以兩幅作品向馬蒂斯致敬(圖1、圖2)。他說:「我嘗試將天地合一,是受到馬蒂斯的作品《窗》,這個暗示性開口的啟發,這是單純以色彩走向無限的途徑。」《1992年5月–9月》畫面中的色彩結構可大致分為五個層次:最上方是大片濃鬱帶有積墨感的午夜藍,接著粉藍與淺藕色的融合,拓出明亮開闊的空間感,次而是帶有躍動氣息的鮮艷翠綠,飽滿而染上綠色潑彩的亮黃色,左下方則以墨黑勾勒明亮的白色塊面,綴以淺藍與赭紅。整體藉由色彩之間彼此滲入所產生的變化,創造出對比強烈而同時具有流動感的結構,同時以層層渲染、點狀潑灑製造出豐富的肌理與綿密的效果,且毫無造作痕跡而渾然天成,彷彿是光線與色彩本身的幻變。

趙無極以細膩的自然意象在《1992年5月–9月》的多重色彩之間賦予一種整體性,同時,這些色彩層次又存在著彼此交織且互相辯證的關係,挑戰著觀者的感知。隨著背景顏色的透出,彩度的變化不完全主導了層次的前進或後退,塊面之間雖相互映襯、界線分明,但色層之間的細膩轉折,卻進一步暗示著畫面未知空間的廣闊深遠與重塑的可能性,因此構成了一種詩意的空間。《1992年5月–9月》隱約地傳達出一種雨後天晴的意象,清幽潔淨而富於氤氳水氣,彷彿古詩所寫的「烏雲覆地陰陰合,白浪侵田灩灩平」或是「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予人開闊而明亮的感受。畫中如中國山水畫般的近景、中景、遠景呼之欲出,最下方的淺色塊面,宛若被雨洗得透亮的「白石」,更凸顯出這種構圖(圖4),但同時這種空間結構又僅僅來自於抽象的色彩關係,因此法國詩人夏爾(René Char)稱讚他的作品是「既空靈又根植於大地,構成畫作的成分不斷蘊生出新意,向晚在一片繽紛中畫出一道稍縱即逝的夕陽。」可謂十分貼切。

趙無極的藝術成就不僅在於他個人於西方抽象表現主義浪潮中展開的獨特風格,更在於他對中國山水美學的深刻洞見與創造性詮釋;他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留下了豐碩的精彩作品,見證著一個堅定不懈、不斷追求超越的藝術生命,更體現了中西美學融合的這條艱難的探索之路,最終如何地引領一名藝術家回歸內在本源,而尋得圓滿。這個本源,既是文化的亦是自然的;既是存在了數百年的中國藝術傳統,亦是超越時代的,永遠指向當下最真實的體驗。《1992年5月–9月》正是因這種單純的美而特別動人心弦。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