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對立:1960年代日本藝術
具體美術協會, 新達達主義者, 日本物派
1960年代的日本藝壇可說是「由建制藝術家及非建制藝術家組成的雙層結構」1。非建制藝術家的崛起,造就了前衛藝術,帶來突破常規的藝術形式。建制藝術家普遍遵循日本的文化規範,但前衛藝術家則恰恰相反,致力於海外藝壇開拓更廣闊的藝術平台。於1960年代,日本前衛藝術家於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及巴黎等地舉辦海外展覽,印證國際藝壇對其創作視野的濃厚興趣。
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藝壇卻是另一番景象,當時的藝術風格由工坊團體(Kobo Dantai)主導。1950年代大戰結束後,一群獨立藝術家冒起,並於獨立展覽展出其作品,公然與工坊團體對立。在大阪,不少充滿熱血的年輕藝術家組成各個藝術團體,包括1952年創立的「現美」、「零社團」及1954年至1972年活躍於大阪和關西地區的「具體美術協會」。在東京,則有1960年代顛覆建制藝術的「新達達主義者」及後期興起的「物派」。物派由一群活躍於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的年輕藝術家創立,他們提出新的意念,但挑戰傳統及政治的意味較輕。除了具體美術協會、新達達主義者及日本物派,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亦於1960年代嘗試為繪畫注入新活力,例如歐洲的不定形藝術、眼鏡蛇畫派及觀念派,以及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運動。
具體美術協會對1960年代新興的藝術浪潮貢獻良多,但當時卻不獲日本主流的輿論領袖認可。協會直接接觸海外藝壇,將日本前衛藝術帶到國際舞台。嶋本昭三、元永定正、白髮一雄及松谷武判等具體美術協會的成員主張摒棄意識,致力透過身體動作等打破傳統的創意過程,探索肉眼無法察覺的無意識深度。這種對未知的探索衍生出對繪畫與雕塑等傳統藝術形式的質疑與否定,並開創新藝術媒介的各種可能性。
具體派藝術家創出各式各樣的新穎藝術形式,表達自由、無常及生命力等核心價值。一如吉原治良在協會第一期刊物中所言:「我們希望體現自由精神的事實。」2 具體派由嶋本昭三命名,「具」解作實行,「體」指形態。物質與形態之間的聯繫是貫穿兩者的能量,即生命。3 在拍品編號463、464、468、469 、470及512的平面作品中,藝術家摒棄畫筆及畫架,體現嶋本昭三、白髮一雄、元永定正及松谷武判藝術生涯早期慣常的模式,與傳統繪畫過程背道而馳。
1 1984年《今日日本藝術 II 1970-1983》日本協會 東京 (第11頁)
2 1955年1月「在出版之際」吉源治良《具體 1》
3 2014年「介紹」Gabriella Dalesio著《嶋本昭三 東方與西方— 生命,藝術的本質》那不勒斯 義大利 (第10-11頁)
元永定正:作品;水滴為三
作為具體美術協會的核心成員,元永定正(1922-2011)的作品致力探討物質性及創作手法。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中,他鑽研潑灑式繪畫技巧,方法是將稀釋的瓷漆仔細地層層堆疊,並略微傾側畫布。雖然形成抽象的形狀,但他會預先構思每幅作品。「我會首先繪畫好形態,然後將顏料倒在畫布上,但我不能掌握顏料的流淌方向……我在筆記本內繪畫不同形狀, 記下在何處傾倒顏料等等。」1 在任由重力和時間發揮作用前,元永定正會策略性地將顏料倒在畫布各處,平衡偶然與控制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元素。作品的效果與傳統日本畫技巧「滴落式」(tarashikomi)風格類似,亦即以深色水墨滴落在淺色水墨上,形成暈染的模糊效果,將細膩的自然主義風格融入作品。在《作品》(1966年作,拍品編號468)中,延展交融的瓷漆猶如被定格,處於有序與混亂之間。鮮彩奪目、對比鮮明的橙色、黃色、深藍色及桃紅色開始互相交融,展現輕盈與動感,但另一邊廂,厚實的黑色顏料則突顯重量與停頓的感覺。在1966年至1967年,元永定正暫居美國,此經歷啟發他摒棄以往的風格,改用更簡單的形態和更明亮的顏色。他開始透過噴漆技術,將顏料的質感進一步簡化,變成細緻光滑的表面。《水滴為三》(拍品編號469)畫面所展現的、形態比例、平面用色、色彩組合、色彩層次和對比,構成懾人的視覺聲明。
1 2014年1月「訪問元永定正」《post》現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https://post.at.moma.org/content_items/377-interview-with-motonaga-sadamasa
具體美術協會, 新達達主義者, 日本物派
1960年代的日本藝壇可說是「由建制藝術家及非建制藝術家組成的雙層結構」1。非建制藝術家的崛起,造就了前衛藝術,帶來突破常規的藝術形式。建制藝術家普遍遵循日本的文化規範,但前衛藝術家則恰恰相反,致力於海外藝壇開拓更廣闊的藝術平台。於1960年代,日本前衛藝術家於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及巴黎等地舉辦海外展覽,印證國際藝壇對其創作視野的濃厚興趣。
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藝壇卻是另一番景象,當時的藝術風格由工坊團體(Kobo Dantai)主導。1950年代大戰結束後,一群獨立藝術家冒起,並於獨立展覽展出其作品,公然與工坊團體對立。在大阪,不少充滿熱血的年輕藝術家組成各個藝術團體,包括1952年創立的「現美」、「零社團」及1954年至1972年活躍於大阪和關西地區的「具體美術協會」。在東京,則有1960年代顛覆建制藝術的「新達達主義者」及後期興起的「物派」。物派由一群活躍於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的年輕藝術家創立,他們提出新的意念,但挑戰傳統及政治的意味較輕。除了具體美術協會、新達達主義者及日本物派,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亦於1960年代嘗試為繪畫注入新活力,例如歐洲的不定形藝術、眼鏡蛇畫派及觀念派,以及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運動。
具體美術協會對1960年代新興的藝術浪潮貢獻良多,但當時卻不獲日本主流的輿論領袖認可。協會直接接觸海外藝壇,將日本前衛藝術帶到國際舞台。嶋本昭三、元永定正、白髮一雄及松谷武判等具體美術協會的成員主張摒棄意識,致力透過身體動作等打破傳統的創意過程,探索肉眼無法察覺的無意識深度。這種對未知的探索衍生出對繪畫與雕塑等傳統藝術形式的質疑與否定,並開創新藝術媒介的各種可能性。
具體派藝術家創出各式各樣的新穎藝術形式,表達自由、無常及生命力等核心價值。一如吉原治良在協會第一期刊物中所言:「我們希望體現自由精神的事實。」2 具體派由嶋本昭三命名,「具」解作實行,「體」指形態。物質與形態之間的聯繫是貫穿兩者的能量,即生命。3 在拍品編號463、464、468、469 、470及512的平面作品中,藝術家摒棄畫筆及畫架,體現嶋本昭三、白髮一雄、元永定正及松谷武判藝術生涯早期慣常的模式,與傳統繪畫過程背道而馳。
1 1984年《今日日本藝術 II 1970-1983》日本協會 東京 (第11頁)
2 1955年1月「在出版之際」吉源治良《具體 1》
3 2014年「介紹」Gabriella Dalesio著《嶋本昭三 東方與西方— 生命,藝術的本質》那不勒斯 義大利 (第10-11頁)
元永定正:作品;水滴為三
作為具體美術協會的核心成員,元永定正(1922-2011)的作品致力探討物質性及創作手法。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中,他鑽研潑灑式繪畫技巧,方法是將稀釋的瓷漆仔細地層層堆疊,並略微傾側畫布。雖然形成抽象的形狀,但他會預先構思每幅作品。「我會首先繪畫好形態,然後將顏料倒在畫布上,但我不能掌握顏料的流淌方向……我在筆記本內繪畫不同形狀, 記下在何處傾倒顏料等等。」1 在任由重力和時間發揮作用前,元永定正會策略性地將顏料倒在畫布各處,平衡偶然與控制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元素。作品的效果與傳統日本畫技巧「滴落式」(tarashikomi)風格類似,亦即以深色水墨滴落在淺色水墨上,形成暈染的模糊效果,將細膩的自然主義風格融入作品。在《作品》(1966年作,拍品編號468)中,延展交融的瓷漆猶如被定格,處於有序與混亂之間。鮮彩奪目、對比鮮明的橙色、黃色、深藍色及桃紅色開始互相交融,展現輕盈與動感,但另一邊廂,厚實的黑色顏料則突顯重量與停頓的感覺。在1966年至1967年,元永定正暫居美國,此經歷啟發他摒棄以往的風格,改用更簡單的形態和更明亮的顏色。他開始透過噴漆技術,將顏料的質感進一步簡化,變成細緻光滑的表面。《水滴為三》(拍品編號469)畫面所展現的、形態比例、平面用色、色彩組合、色彩層次和對比,構成懾人的視覺聲明。
1 2014年1月「訪問元永定正」《post》現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https://post.at.moma.org/content_items/377-interview-with-motonaga-sadam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