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煥發金屬光芒的《抽象畫(687-2)》(1989年),是格哈德‧李希特(Gerhard Richter)在其巔峰時期創作的革新抽象作品 之一,閃閃發亮的光線探索著畫家的創作流程和構圖,體現大膽概念和創新典範。此作充分展示利希特的著名「刮板」風格,他運用刮板把顏料在畫布上拖動,顏料塗層相互齧合與混和,形成閃爍的虹彩結構,這主要由畫布上隨意流動的顏料所構成,而非基於畫家的整體視野。李希特在此細看畫布的垂直軸線,以爽快的動作和力量於作品表面傾注灰、銀和黑色;與此同時,由頂端向中央漸漸褪色及變暗的白沫條紋,仿如流水般散發耀目光澤。在流淌的液體金屬色調之上,綴以粗糙實在的色塊,與薄底塗層形成鮮明對比,並在構圖中營造空間感,仿如身歷其境。
李希特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研發刮板技法,數年間逐步上手。《抽象畫(687-2)》也展示出李希特的幾種風格相互聯繫與交疊。除了在色彩上與李希特早期的灰色單色畫有著明顯的共通點外,這幅畫作亦是李希特在藝術風格發展上的實證:目前的作品為前兩個覆繪階段的產物。此畫源於1982年,本為矚目逼真的作品系列《兩支蠟燭》之一;至1983年因李希特進行初期刮板實驗而繪製另一部分;新版本結合李希特的具象和抽象手法,原先平坦無瑕的表面和光彩,因粗厚筆觸而打亂和變形。1989年,李希特再次徹底解構作品,形成今天所見厚厚的銀灰色直紋,儘管目前作品的表層已找不到原畫的蹤影,但它本身與蠟燭作品的關係,為畫作添上另一重意義。此畫的對應作品為《抽象畫(687-1)》,同樣以刮板處理原先的蠟燭畫作,原本的火焰用上黑色覆蓋,其餘絕大部分則保持完整可見:這種明暗對照概念表達出畫作的光暗感不僅是物理和視覺現象,更具象徵意義,不論是蠟燭的形象,還是畫布只簡單存在一層黑色顏料。相比之下,李希特未有處理可見的光暗符號,而是在畫中注入灰白金屬色調,灰色是其單色畫的主調,他稱之為「不重要、不承諾、無意見、無形式的唯一隨意對應詞」(格哈德‧李希特,「致埃迪‧德‧王爾德的信件,1975年2月23日」,《格哈德‧李希特:文本、訪問和信件》,倫敦,2009年,頁92)。蠟燭的象徵光芒現只在理論上或歷史上存在,它被全然掩埋,而非藏於可見的空白表現形式中。雖然如此,李希特在畫布上巧妙塗抹的白色和銀色條紋,營造出全新的幻象與創造空間的光線,令人意料不及:光線如奇蹟般從抽象結構中映照,畫家的手法似被抹去,無生命的符號迸發出真實光芒,亦融入畫家前作的構造。這種光線展示李希特的風格特徵,糅合靈活概念與豐富視覺。
李希特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研發刮板技法,數年間逐步上手。《抽象畫(687-2)》也展示出李希特的幾種風格相互聯繫與交疊。除了在色彩上與李希特早期的灰色單色畫有著明顯的共通點外,這幅畫作亦是李希特在藝術風格發展上的實證:目前的作品為前兩個覆繪階段的產物。此畫源於1982年,本為矚目逼真的作品系列《兩支蠟燭》之一;至1983年因李希特進行初期刮板實驗而繪製另一部分;新版本結合李希特的具象和抽象手法,原先平坦無瑕的表面和光彩,因粗厚筆觸而打亂和變形。1989年,李希特再次徹底解構作品,形成今天所見厚厚的銀灰色直紋,儘管目前作品的表層已找不到原畫的蹤影,但它本身與蠟燭作品的關係,為畫作添上另一重意義。此畫的對應作品為《抽象畫(687-1)》,同樣以刮板處理原先的蠟燭畫作,原本的火焰用上黑色覆蓋,其餘絕大部分則保持完整可見:這種明暗對照概念表達出畫作的光暗感不僅是物理和視覺現象,更具象徵意義,不論是蠟燭的形象,還是畫布只簡單存在一層黑色顏料。相比之下,李希特未有處理可見的光暗符號,而是在畫中注入灰白金屬色調,灰色是其單色畫的主調,他稱之為「不重要、不承諾、無意見、無形式的唯一隨意對應詞」(格哈德‧李希特,「致埃迪‧德‧王爾德的信件,1975年2月23日」,《格哈德‧李希特:文本、訪問和信件》,倫敦,2009年,頁92)。蠟燭的象徵光芒現只在理論上或歷史上存在,它被全然掩埋,而非藏於可見的空白表現形式中。雖然如此,李希特在畫布上巧妙塗抹的白色和銀色條紋,營造出全新的幻象與創造空間的光線,令人意料不及:光線如奇蹟般從抽象結構中映照,畫家的手法似被抹去,無生命的符號迸發出真實光芒,亦融入畫家前作的構造。這種光線展示李希特的風格特徵,糅合靈活概念與豐富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