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ARE LONGQUAN CELADON BOWL
A RARE LONGQUAN CELADON BOWL
1 更多
羅杰•貝朗寧珍藏龍泉青瓷(拍品3001-3009號)一片冰心在玉壺蘇玫瑰— 國際亞洲藝術部學術總監「窯瓷精緻何處來,括蒼所產良足愛,滑潤光生與玉侔,青爐峙立厭鼎鼐。」(日本十四世紀詩僧)龍泉青瓷以釉色之美譽滿天下,其青色深淺有致,且溫潤失透、含蓄蘊藉。但龍泉瓷並非得名於某個特定的窯口,而龍泉這一市鎮乃陶瓷集散地,位於浙江南部。很大程度上,龍泉青瓷承襲了浙江越窯陶器的遺風,而北宋燒造的龍泉瓷俱與越窯製品甚為相似。但南宋年間,皇親貴冑隨宋室南下,偏安杭州,其文人雅趣對龍泉窯顯然也有所裨益,一種色調清淺的佳妙青釉應運而生,在海內外蔚然風行。經典龍泉器物採用的是石灰鹼釉,與施石灰釉的越釉和耀州釉截然不同,龍泉釉比越釉更黏稠,外觀通常較為肥厚腴潤。相對於越釉,龍泉釉中的某些成份不易溶解,故窯燒後變化不大,再加上釉內氣泡密集,故形成了龍泉釉特有的厚潤失透感。龍泉釉在南宋發展成熟,但其產量在元代仍持續攀升。在產量帶動下,元代活躍於龍泉地區的窯口多達三百個左右。龍泉窯址分佈甚廣,除了西面的大窯、金村和溪口等南宋名窯,東面還向甌江和松溪兩岸擴展。乘河流之便,陶瓷製品既可迅速運往中國其他地區,亦可直達泉州和溫州港,再付運海外市場。於是,嶄新的器型和裝飾風格應運而生,各龍泉窯口亦開始燒造大件器物。雖然部份作品(如大盤)的出現,起初是為了迎合西亞客戶的要求,但這類作品和其他大型器物其後在西亞和東亞市場亦大行其道。佳妙龍泉瓷在日本尤受追捧,稱名寺內金澤貞顯(公元1278 至1333 年)墓葬文物中便有一件龍泉青釉蓋罐。據稱,北條實時(公元1224 至1276 年)於鎌倉時代創建稱名寺,該寺仍珍藏兩件龍泉青釉大瓶及一例飾堆塑的大型香爐。至於別的日本名寺(如鎌倉的円覚寺和建長寺),迄今仍沿用自鎌倉(公元1185 至1333 年)和室町(公元1333 至1573 年)時代流存至今的青釉瓶。時至明初,龍泉青瓷在國內和亞洲外銷瓷市場依然風行。顯然,部份龍泉窯製品乃宮廷用瓷,其一應事務俱由京中派員督製。尤須一提的是,據《大明會典》卷194 記載:「洪武二十六年[ 即公元1393 年] 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 即江西景德鎮和浙江龍泉窯] 等府燒造。」《明憲宗實錄》卷1 記載,憲宗於天順八年[ 公元1464 年] 即位,翌年改元成化,並大赦天下。文中還提到:「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官在役燒造磁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員即便回京,違者罪之。」由此可見,在1464 年成化帝登基之前,龍泉窯官瓷仍燒造不斷。根據《龍泉縣志》,「成治[ 公元1465-1506 年] 以後,[ 龍泉窯瓷器] 質粗色惡,難充雅玩矣。」看來自宋以降,龍泉窯燒造青瓷的黃金時期或許是在十五世紀後半葉劃上了句號。南宋龍泉瓷有兩款紋飾最為流行,其一是在盌盤外壁刻交疊瓣紋,其二是盤盌類器物內壁飾釉下貼花。半透明釉使貼花紋飾(以魚紋或龍紋居多)的細部更為柔和,更有水中視物之效果。這些裝飾技巧和題材延續至元代,以拍品中的元龍泉青釉折沿大盤(口徑42.3 厘米)為例,其內壁便飾以貼花雙龍戲珠紋(拍品編號3007)。貼花雙龍紋十分罕見,相對而言,單龍在雲中穿梭的題材較為普遍。但傳世品有一例較小的元代貼花雙龍紋瓷盤(口徑37.3 厘米),圖見朱伯謙主編的《龍泉窯青瓷》頁222 編號204(台北:1998)。此盤飾翼龍,但無本拍品的戲珠元素,亦無本拍品內壁行雲流水般的纏枝紋飾。拍品中尚有一例元代龍泉青釉折沿盤(口徑35.7 厘米),其內壁飾纏枝紋,盤心飾單龍戲珠紋(拍品編號3005)。此盤的貼花龍紋栩栩如生,神態動感十足,彷佛正扭身撲向火珠。此類題材常見於元代青瓷盤,傳世品中有一例略小而紋飾相仿的元代瓷盤(口徑34.8 厘米),但其構圖無戲珠元素,圖見朱伯謙前述著作《龍泉窯青瓷》頁223 編號205。公元1323 年,一艘中國商船自中國寧波駛往日本福岡途中,於朝鮮新安海域全羅南道省新安郡沉没,船上文物中也有一批較小的近似盤,器身具相同的刻花和貼花。在這批著名的沉船文物中,有一例(口徑34.2 厘米)載於2012 年舉行的《大元帆影:韓國新安沈船出水文物精華》展覽圖錄頁216-7(北京:2012)。1977 年舉辦的《新安海底文物》首展圖錄(首爾:1977)中收錄了二例近似瓷盤,圖見展品114 的彩色和黑白圖版(口徑25.7 厘米)及展品115(口徑33.4 厘米)。同款紋飾的瓷盤在伊朗和土耳其也十分流行,阿德比爾珍藏龍泉青瓷中便有若干近似例,圖見三杉隆敏著作《Chinese Porcelain Collections in the Near East – Topkapi and Ardebil》(香港:1981)卷三編號A231(口徑36.8 厘米)。托普卡比宮珍藏龍泉盤的紋飾略有變化,它們或增添了祥雲,或略去火珠,口徑大小由27 厘米至42 厘米不等,圖見艾爾斯(J. Ayers)與康蕊君(R. Krahl)合著的《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卷一編號58-62(倫敦:1986)。尤默普洛斯珍藏(Eurmorfopoulos)一例略小的近似瓷盤(口徑22.5 厘米),圖見馬格尼(G. Manginis) 所撰《China Rediscovered – The Benaki Muse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頁72-3 編號38(雅典及倫敦,2016)。大維德基金會亦珍藏兩件略大的近似盤,載錄於《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倫敦:1997 修訂版):其中一例的館藏號是PDF A219(口徑38.1 厘米),它除了騰龍戲珠外,還貼祥雲二朵;第二例的館藏號是PDF 248(口徑37 厘米),其紋飾有兩組流雲,但無火珠。拍品中還有一例元代龍泉青釉盌,其形制與新安沉船文物一脈相承。此盌承小圈足,寬腹外撇,近沿內收為歛口(拍品編號3001)。在近東蘇丹納巴德陶器中,此類形制十分普遍,同款金屬器亦時可得見,其中一例是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珍藏十二至十三世紀伊朗青銅盌,圖見麥德理(M.Medley)撰著的大維德基金會專論系列之二《Metalwork and Chinese Ceramics》圖版15a(倫敦:1972)。如無意外,此類金屬器應是南宋晚期、元代龍泉窯和景德鎮中國陶工借鑑的原型。是次拍賣的歛口盌外壁光素無紋,器內印折枝花。已知近似盌中,也有外壁刻飾瓣紋者。如上所述,新安沉船貨物中也有近似的歛口盌。至於外壁無紋的例子,圖見前述1977 年展覽圖錄展品20 的彩色及黑白圖版,另外請見參考圖版300,以及前述2012 年展覽圖錄頁116。新安文物中也有外刻瓣紋、內刻纏枝紋的歛口盌,圖見1977 年展覽圖錄展品107、108、109 及參考圖版323,以及2012 年展覽圖錄頁187。1960 年,龍泉大窯遺址曾出土一例近似的南宋歛口盌,其外壁飾瓣紋,圖見朱伯謙前述著作《龍泉窯青瓷》頁163 編號134。衢州於1974 年出土的南宋墓葬文物中,有一例器型較小、光素無紋的近似盌,其斷代為公元1274 年,圖見朱伯謙前述著作頁167 編號138。大維德珍藏一例十三世紀晚期的近似盌,其外壁刻瓣紋,內刻纏枝紋,圖見《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圖版VII 編號70(倫敦:1977 年版)。此外,大維德珍藏中還有一例小巧光素的近似裂紋盌(D: 10.8),圖見《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編號PDF 252(倫敦:1997 年修訂版)。頗堪玩味的是,埃及福斯塔遺址曾出土一例器外刻瓣紋的歛口盌殘片,圖見佐佐木逵夫發表的圖例,收錄於何翠媚編撰的《New Light on Chinese Yue and Longquan Wares》頁330 圖1(香港:1994)。是次拍賣的極品龍泉青瓷之一,是一例明洪武龍泉青釉纏枝蓮紋盃托(拍品編號3003)。近似例中有一件大小相近的洪武盃托,圖見《出光美術館中國瓷器珍藏》編號612(東京:1987);另一例於1959 年在京都購入,於2007 年3 月22 日經紐約佳士得拍出(拍品編號291)。另一例形狀、大小相同的洪武龍泉盃托為倫敦大英博物館珍藏,圖見霍吉淑(J. Harrison-Hall)著作《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頁486 編號16:62(倫敦,2001)。大英博物館盃托的紋飾與是次拍賣的盃托一模一樣。各例龍泉盃托的形狀和刻飾紋樣,俱與景德鎮洪武地層出土的釉下彩繪盃托如出一轍。1994 年,景德鎮珠山東門頭出土一例洪武釉下鈷藍盃托,圖見鴻禧美術館出版的《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編號17(台北:1996)。景德鎮出土盃托與龍泉作品一樣,折沿飾一道卷草紋,器心凸棱環飾一周近似的纏枝花卉,另襯一道細窄瓣紋。景德鎮盃托盤心凸棱內飾牡丹一朵,而龍泉盃托則飾一朵菊花。與景德鎮盃托同期出土的尚有一件淺腹直口的瓷盃,圖見前述著作編號18,看來龍泉盃托很可能也配有類似的瓷盃,此盃用作喝酒、品茗均可。雖然景德鎮在永樂年間似乎仍有燒造同一款盃托,但永樂地層出土的作品皆無凸棱,且搭配的瓷盃皆有溝槽,不像洪武作品般作直口狀。就景德鎮永樂地層於1994 年出土的釉下青花盃和盃托,鴻禧美術館出版的《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各收錄一例,圖見編號55 及56(台北:1996)。拍品中的明洪武龍泉青釉菱花式大盤(拍品編號3006)工精藝絕且系出名門,在在彰顯了中國大型青瓷在日本的地位之高。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期間,此盤在黑田家族代代相傳。這件作品應燒造於公元十四世紀下半葉洪武年間,其菱花樣式在當時可謂盛極一時。公元十四世紀中葉,時值蒙古人統治中原的元代,龍泉青瓷和景德鎮窯口為迎合中國邊境以西客戶的口味,相應地調整了各類精瓷的設計。該等客戶當時或旅居中國,或是收取中國陶瓷禮物之人,或是對外貿易方。兩大窯址所採用的器型當中,菱花式大盤為一例。元代景德鎮的菱花口大盤無瓣形弧壁;龍泉窯有瓣形壁之作,但為數甚少。龍泉青瓷博物館藏一例兼具菱花口和瓣形弧壁的元代大盤,圖見《中國龍泉青瓷》圖版120(杭州:1998)。但值得注意的是,其瓣形不及是次拍賣的大盤棱角分明。時至元代末年,龍泉窯和景德鎮大盤皆以無瓣式設計的折沿盤居多。但大明一統江山後,洪武年間的製瓷業生機勃勃,兩大窯口亦再度燒造菱花口器物,並融入了與花口對應的瓣形弧壁。阿德比爾珍藏龍泉盤中,有若干體積較小的元代近似例(口徑37.6 厘米),其盤心模印紋飾,圖見三杉隆敏《Chinese Porcelain Collections in the Near East – Topkapi and Ardebil》 卷三編號232(香港:1981);此外,新安沉船貨物中也有近似之作,圖見前述1977 年展覽圖錄展品117(口徑33.6 厘米)。托普卡比宮珍藏一例明初刻花近似大盤(口徑55.5 厘米),圖見藤岡了一及長谷部樂爾合著的《世界陶瓷全集》卷十四之「明」編號131(東京:1976)。但細看之下,是次拍賣的瓷盤正是因為沒有額外的紋飾,其釉色之凝潤和形制之清雅方顯得格外出眾。同樣道理,拍品中的明初龍泉青釉大盤(拍品編號3008)正是因為光素無華,方能突顯其器型之大、形制之雅和色澤之美。前述洪武盤的折沿有助於防止器物變形,但本例大盤的直口不具任何緩衝作用,所以拉坯的力度須恰到好處,方能確保燒造成功。倫敦大英博物館藏一例形制、大小相仿的大盤,但該例刻有紋飾,圖見霍吉淑所著《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明代陶瓷》編號16:64(倫敦:2001)。作者在書中提到,因為窯燒時動輙彎曲變形,此類大盤極難燒造。她還指出,這類特大瓷盤在西亞宴會上用作餐盤,由於體積碩大,盛滿食物時格外沉重。是次拍賣的龍泉青釉大盤,很可能出自明初燒造御瓷的處州窯。處州御窯曾出土若干近似例,圖見《大明處州龍泉官窯》頁254 編號6(杭州:2005)。台北國立故宮亦珍藏一例器型碩大、光素無紋的近似龍泉盤,圖見《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頁90-1 編號41(台北:2009)。另有一例同類型的龍泉大盤,圖見《溫溫玉色照瓷甌:龍泉窯青瓷藝術》編號112(北京:2012)。此外,出光美術館中也有一件光素無紋的近似龍泉青釉大盤,圖見《元明陶磁》編號157(東京:1977)。2007 年5 月29 日,香港佳士得曾拍出一例光素無紋的近似大盤(拍品編號1478)。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比宮珍藏一件器型相同但有刻花的明初大盤,圖見藤岡了一及長谷部樂爾合著的《世界陶瓷全集》卷十四之「明」編號130(東京:1976)。在一眾拍品中,明初龍泉青釉劃花梔子紋玉壺春瓶(拍品編號3002)尤為風姿綽約。元代後期,器頸修長、撇口作喇叭形的玉壺春瓶日漸流行,其比例更為舒展,但泰半光素無紋。1985 年,義烏工人路元代窖藏出土了一件光素無紋的近似玉壺春瓶,圖見《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卷九之「浙江」編號229(北京:2008);1984 年,鶴城青田縣出土的窖藏文物中也有一件器型略窄的元代玉壺春瓶,圖見《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卷九之「浙江」編號211(北京:2008)。近似的玉壺春瓶在元代確實大行其道,頗堪玩味的是,除了景德鎮曾燒造近似的青花釉裏紅和白色玉壺春瓶之外,新安沉船貨物中還有青白釉玉壺春瓶的蹤影,圖見上述1977 年展覽圖錄展品編號158、159、160 及161。更耐人尋味的是,新安文物中尚有一例青銅玉壺春瓶,圖見前述著作展品編號291。時至明初,這種瓶式的重心沿器身略往下移,其比例更為舒展,有多例明初的近似例皆刻有紋飾。倫敦大英博物館藏一例明初龍泉窯玉壺春瓶,其大小和形狀均是次拍賣的玉壺春瓶相仿,但其主紋飾帶以葡萄紋為題材,圖見前述霍吉淑所著《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編號16:36。玫茵堂有一例與大英博物館藏品紋飾相同的珍藏,圖見康蕊君著作《Evolution of Perfection: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卷一圖錄編號94(倫敦:1996)。阿德比爾珍藏一例飾纏枝花卉紋的近似青釉瓶,圖見薄璞(J. A. Pope)所撰《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 圖版129 圖錄編號29.652(華盛頓:1956)。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比宮亦珍藏一件近似例,該瓶曾改為執壺,器身仍飾奧斯曼銀鍍金柄和鑲足,器身鑽一孔為口流,瓶腹主紋飾帶飾蓮花,圖見前述艾爾斯與康蕊君合著的《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卷一編號223。北京故宮珍藏一例龍泉窯玉壺春瓶式執壺,其器型與本拍品類似,圖見《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頁406 編號812(台北:1993),書中將之斷代為永樂製品。台北故宮珍藏二例光素無紋的明初龍泉窯玉壺春瓶,圖見蔡玫芬編著的《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頁102-105 編號 49 及50(台北:2009)。台北故宮還有一例明初龍泉青釉玉壺春瓶,其主紋飾帶內繪多種纏枝花卉,以及折枝果紋或藤蔓,圖見前述蔡玫芬著作頁106-121。但在諸多近似例中,本玉壺春瓶的花卉紋尤為罕見,因為其主紋飾帶以盛放的梔子花為題,這在已發表的龍泉近似例中應為孤品。直到十五世紀稍晚的時候,此花才在景德鎮大放異彩,以黃地釉下青花的形式用於裝點各式宣德和成化盤。1984 年,景德鎮珠山宣德地層出土一例宣德盤,圖見鴻禧美術館舉辦的《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圖錄頁89 編號88(台北:1998)。台北故宮亦珍藏一例成化盤,圖見《成化瓷器特展圖錄》頁106 編號88(台北:2004)。是次推出的龍泉佳作中,有一例珍罕的明初龍泉青釉折枝花果紋菱口大盌(拍品編號3004)。此盌紋飾以刻花居多,但盌心模印四瓣花卉一朵,瓣內各有一字,組成「金玉滿堂」。十四世紀元代也曾燒造較小的近似刻花盌。大維德珍藏一例公元十四世紀近似盌(口徑17.3 厘米),其內外壁均有刻花,盌心印團花一朵,圖見《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編號PDF 274(倫敦:1997 修訂版)。北京故宮也有一件元代刻山水圖瓣式盌(口徑22.8 厘米),圖見《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頁357編號630(台北:1993)。台北故宮珍藏一例形制相同但器型較大的明初盌,其外壁亦刻飾折枝花卉,圖見前述著作《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頁70-71 編號28,書中頁72-73 編號29 還收錄了台北故宮另一件略小的近似例。托普卡比宮珍藏瓷盌的大小、形狀和紋飾俱與本拍品同,圖見前述艾爾斯與康蕊君合著的《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卷一頁360 編號493。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一例近似盌,惟其器型可能略小,圖見賀利所著《中國陶瓷》頁202 編號357(紐約:1996)。本文探討的最後一例龍泉青釉珍瓷,是口沿外撇向下的明代龍泉青釉拱花纏枝牡丹紋石榴尊(拍品編號3009)。在中國製瓷史上,此類形制或創燒於元末明初,很可能關係到藏傳佛教的興起。倫敦大英博物館藏一例光素無紋但較小的石榴瓶,此作出自弗郎克斯舊藏(Franks Collection),圖見前述霍吉淑著作《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編號16:33。霍氏指出,此瓶撇口貼乳釘的樣式,與館內一批西藏黃銅和銅製器物遙相呼應。據此推論,龍泉石榴尊的形制確有可能脫胎於西藏金屬器。北京故宮珍藏的近似龍泉尊在器腹飾一道纏枝花卉,與本拍品如出一轍。但北京故宮藏品以纏枝菊花為題,而本拍品則飾纏枝牡丹,此外兩者的紋樣基本上大同小異。北京故宮的龍泉尊載於葉佩蘭所著《元代瓷器》頁259 編號447(北京:1998)。台北故宮珍藏兩件龍泉窯石榴尊,但其紋飾以開光呈現,圖見前述著作《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頁148-151編號75 及76。另有一例石榴尊,其紋飾亦以垂直開光呈現,並間以花果紋,圖見平凡社系列《陶磁大系》編號88(東京:1978)。是次拍賣的元代和明初龍泉青瓷佳品雲集,其中件件精奇,而且很可能俱屬明初的宮廷御瓷。
元  龍泉青釉歛口盌

YUAN DYNASTY (1279-1368)

細節
元  龍泉青釉歛口盌
7 1/8 in. (18.1 cm.) diam.
來源
紐約佳士得,2008年3月19日,拍品558號

拍品專文

此器型源自中東,可見於陶器及金屬器上。參考一件器型相仿的波斯銅盌及龍泉盌,載於M. Medley著《Metalwork and Chinese Ceramics》,倫敦,1972年,圖版15a、b。

另可比較相同器型但外壁刻有蓮瓣的龍泉盌,見《龍泉窯青瓷》,台北,2009年,頁163,圖版134,及新安沉船中所發現的例子,《Exhibition of Cultural Relics Found off the Sinan Coast》,首爾,1977年,編號107-9。

更多來自 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