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乾隆朝掐絲琺瑯工藝出現了突破性發展。首先是廣泛製造大型器具,比起之前多為製作小件,難度大增,既要有大型窰爐配合,還要對燒造技術充分掌握,使碩大銅胎加熱後不會變形,釉料呈色也要求一致。最佳例子莫如故宮乾隆花園內的掐絲琺瑯寶塔,塔高230 公分以上,燒造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第二是扶植琺瑯繪畫技法的發展,乾隆二十七年(1762)宮廷畫院與琺瑯作合併,專業畫家參與琺瑯器的繪畫工序,大大提高了紋飾的藝術水平。第三是御製品追求精工巧製、裝飾繁縟的風格。乾隆四十八年(1783)曾傳旨:「鼻煙壺上花卉畫得甚稀,再畫時畫得稠密些……」,皇帝的口味大大影響當時工藝製作的審美取向。第四應是大量使用鏨刻鎏金裝飾,增添金碧輝煌的效果。
本器體形碩大,主體紋飾為奇花異卉,非常少見。其耳、足、蓋鈕皆以龍鳳裝飾,配件通體鎏金,表現出皇家氣派,為少數近似三足爐中僅見。張宗憲收藏一件鳳形花插(圖一),立鳳同樣精工巧鑄。他亦珍藏一件較小(40.6 公分)的三足爐(圖二),與此器紋飾非常相近,配螭耳、飛龍足、蓮紋鈕蓋爐,唯足部只有龍首鎏金。清宮舊藏兩件螭耳三足爐,均為腹部錦地開光內飾纏枝花紋,蓮花紋蓋鈕,其耳或足僅局部鎏金,見2011 年北京出版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琺瑯器編・3・清掐絲琺瑯》,圖版204-205 號(圖三)。
本器體形碩大,主體紋飾為奇花異卉,非常少見。其耳、足、蓋鈕皆以龍鳳裝飾,配件通體鎏金,表現出皇家氣派,為少數近似三足爐中僅見。張宗憲收藏一件鳳形花插(圖一),立鳳同樣精工巧鑄。他亦珍藏一件較小(40.6 公分)的三足爐(圖二),與此器紋飾非常相近,配螭耳、飛龍足、蓮紋鈕蓋爐,唯足部只有龍首鎏金。清宮舊藏兩件螭耳三足爐,均為腹部錦地開光內飾纏枝花紋,蓮花紋蓋鈕,其耳或足僅局部鎏金,見2011 年北京出版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琺瑯器編・3・清掐絲琺瑯》,圖版204-205 號(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