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雙龍耳瓶,以雙螭龍為耳,細節處施以礬紅描金。瓶外口及圈足外壁繪礬紅金彩回紋裝飾,不僅上下相合,亦於瓶頸左右兩側龍耳形成統一之視覺觀感。瓶頸以黃釉地錐劃鳳尾形卷草錦紋,與瓶下脛部黃地洋彩西番蓮紋為配,兩種西番蓮紋一縱一寬,配合器物局部造型而設,顯示宮廷法度一絲不苟。瓶頸下部雙層蕉葉紋,與瓶身下部雙層蓮瓣紋,上下呼應,挺拔俊麗。瓶身通景繪長春百子圖,群嬰百子於山台岸邊,或擊鼓鳴樂,或舞獅相戲,或龍鳳對燈,或鳴炮相慶,遠處四童子分別高挑鯖、鮊、鯉、鱖四色魚燈行進山間,諧音「清白廉潔」之意。畫面以舞獅、彩燈、鞭炮諸元素,展現春節元宵習俗,寓有長春百子之吉祥寓意。嬰戲圖,為中國經典吉祥題材。於瓷器上出現,最早可見於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繪器物,其後宋金時期之定窯、耀州窯、景德鎮窯及磁州窯等瓷器上,皆可見到以刻花、印花、繪畫等技法表現的嬰戲圖案。明正德、嘉靖時期,嬰戲圖成為宮廷官窯定制紋樣,其後清代因受到乾隆皇帝喜愛,而發展成宮廷書畫與御窯瓷器之祥瑞主題,並附以長春百子等吉祥名稱。今北京故宮藏粉彩綠地嬰戲瓶、粉彩紫地軋道嬰戲蓋罐、粉彩霽藍描金嬰戲燈籠式瓶皆與本拍品類似,上下以色地纏枝花為飾,器身裝飾群嬰龍燈紋樣,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琺瑯彩·洋彩》,香港,1999 年,頁138-139,圖版編號121(圖一)、頁146,圖版編號128(圖二)、及頁150,圖版編號132(圖三)。另比較南京博物院藏粉彩綠地嬰戲瓶一例,見《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2003 年,頁320(圖四);松石綠地嬰戲紋大瓶,見香港佳士得,2014年5月28日,拍品3326 號;私人珍藏紅地粉彩嬰戲瓶一對,見《景德鎮千年展》,東京,2006 年,頁71,圖版編號49;以及青花粉彩嬰戲瓶一對,香港蘇富比,2002 年10 月30 日,拍品267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