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件方鼎內壁鑄有一族徽「戈」,以及 「作從彜」三字, 可譯為「戈族(之一員)製此禮器」。彜為所有青銅禮器的總稱。 在青銅銘文中,有時會將寶、旅和從等形容詞與彜結合。寶彜即為珍貴的禮器,其意甚明,是標準說法,而旅彜和從彜的確切含義則不甚明確。一些學者試圖將這些名稱與禮器的功能聯係起來:旅彜多鑄於卣上,而從彜幾乎只出現在食器上,相關討論可參見朱鳳瀚,《中國古代青銅器》,天津,1995年,頁 59。
這件方鼎頸部飾S形蛇紋,十分罕見。飾蛇紋和乳釘的方鼎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這類方鼎中多數都飾一頭兩身的蛇紋,頭居中,長身向兩側逶迤伸展,例如賽克勒舊藏的一件西周早期方鼎,載於J. Rawson,《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卷 IIB,劍橋,1990年,頁234-39,編號6,其内文又收錄了十四件此類方鼎。如此件方鼎這樣在頸部飾一周造型方折的小蛇紋的例子較爲罕見。上海博物館藏所藏的員方鼎其内有西周昭王時期的銘文,頸部飾與本器相同的蛇紋帶,唯其蛇紋為兩條一組,見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2004年,卷3,頁15-17,編號199。(圖一)
戈作從彜方鼎曾為亨利・奧普諾(Henri Hoppenot ,1891-1977)舊藏。奧普諾為法國外交官,曾任多個重要職位,包括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蒙得維的亞全權代表,以及法國駐伯爾尼大使,他在伯爾尼的任上還曾任伯爾尼美術館的容譽會員。他於1955至1956年間出任最後一任法属印度支那总督。 1951年,亨利・奧普諾與他的攝影師妻子海倫娜(Hélène)共同出版了《Extrême-Orient》一書,其中包含東亞宗教建築遺址和民族志場景的照片。
這件方鼎頸部飾S形蛇紋,十分罕見。飾蛇紋和乳釘的方鼎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這類方鼎中多數都飾一頭兩身的蛇紋,頭居中,長身向兩側逶迤伸展,例如賽克勒舊藏的一件西周早期方鼎,載於J. Rawson,《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卷 IIB,劍橋,1990年,頁234-39,編號6,其内文又收錄了十四件此類方鼎。如此件方鼎這樣在頸部飾一周造型方折的小蛇紋的例子較爲罕見。上海博物館藏所藏的員方鼎其内有西周昭王時期的銘文,頸部飾與本器相同的蛇紋帶,唯其蛇紋為兩條一組,見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2004年,卷3,頁15-17,編號199。(圖一)
戈作從彜方鼎曾為亨利・奧普諾(Henri Hoppenot ,1891-1977)舊藏。奧普諾為法國外交官,曾任多個重要職位,包括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蒙得維的亞全權代表,以及法國駐伯爾尼大使,他在伯爾尼的任上還曾任伯爾尼美術館的容譽會員。他於1955至1956年間出任最後一任法属印度支那总督。 1951年,亨利・奧普諾與他的攝影師妻子海倫娜(Hélène)共同出版了《Extrême-Orient》一書,其中包含東亞宗教建築遺址和民族志場景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