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器足內所鑄族徽,象一手執竹簡之形,意為專門紀錄和編撰歷史之人,是商周時期的一個官職。此族徽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而史族可能為世襲的史官家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商晚期鼎,口內亦鑄史族徽,見《商代金文圖錄:三千年前中國文字特展》,台北,1995年,頁 48-49,編號 6。
此觚鑄工精湛,屬安陽時期(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十一世紀初)的“成熟”風格,這一時期的器物紋飾結構清晰、組合有序,富有秩序美感。觚為商代禮器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類,婦好墓青銅器群便含有53件觚。B. Kalgren和J. Wirgin曾探討此器來自安陽,更指出「此觚的工藝為頂級之作」,見‘Chinese Bronzes, The Nathanael Wessén Collection‘,《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Monograph Series》,斯德哥爾摩,1969年,頁 74。
Van der Mandele收藏中有一件與本件拍品相似的觚,尺寸亦相近(高31.5公分),載於H.F.E. Visser,《Asiatic Art in Private Collections of Holland and Belgium, Amsterdam》,1948年,圖版5,編號 6 。 思源堂舊藏有另一件與此器近似且尺寸相同的觚,鑄有一復合族徽, 2010年9月16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809號。
此觚鑄工精湛,屬安陽時期(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十一世紀初)的“成熟”風格,這一時期的器物紋飾結構清晰、組合有序,富有秩序美感。觚為商代禮器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類,婦好墓青銅器群便含有53件觚。B. Kalgren和J. Wirgin曾探討此器來自安陽,更指出「此觚的工藝為頂級之作」,見‘Chinese Bronzes, The Nathanael Wessén Collection‘,《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Monograph Series》,斯德哥爾摩,1969年,頁 74。
Van der Mandele收藏中有一件與本件拍品相似的觚,尺寸亦相近(高31.5公分),載於H.F.E. Visser,《Asiatic Art in Private Collections of Holland and Belgium, Amsterdam》,1948年,圖版5,編號 6 。 思源堂舊藏有另一件與此器近似且尺寸相同的觚,鑄有一復合族徽, 2010年9月16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8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