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1920-2013)
貝聿銘及盧淑華夫婦珍藏
趙無極 (1920 - 2013)

無題

細節
趙無極
趙無極 (1920 - 2013)
無題
油彩 畫布
46 x 55 cm. (18 1/8 x 21 5/8 in.)
1950 - 1951 年作
款識:無極 ZAO (右下); ZAO WOU-KI (畫背框架)
來源
已故藏家購於1950年代早期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買家可向基金會申請作品保證書。
出版
1998 年 《趙無極》 Y. Bonnefoy & G. de Cortanze 著 Editions La Différence Enrico Navarra 出版社 巴黎 法國 (圖版,第 78 頁)

榮譽呈獻

Sylvia Cheung
Sylvia Cheung

拍品專文

貝聿銘乃二十世紀最備受愛戴的知名建築師之一。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便是令其享譽海內外的經典之作,他在全球各地設計逾100棟建築,既有恢弘大氣的企業總部,亦有細膩精緻的住宅樓宇。貝氏從現代主義傳統出發,將尖端技術和嚴謹態度巧妙結合,嚴格設計出外形一鳴驚人的建築物,優良的採光和雅緻的物料都令公眾身臨其境而深深著迷。極少有建築師能將創意與學識完美結合,令房地產開發商、企業集團主席和博物館委員會都嘆為觀止,貝聿銘便是其中之一。除了盧浮宮的知名項目外,貝氏其他聞名於世的建築成就還包括1978年於華盛頓特區設計的國家美術館東翼、1989年的香港中銀大樓、1997年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美秀美術館,以及2008年卡塔爾杜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這亦是其最後一批文化項目之一。
若要理解貝聿銘及其在國際建築舞臺上的重要地位,則必須瞭解貝氏與妻子盧淑華(愛玲)在72年攜手共度的時光中,低調蒐集的璀璨藝術珍藏。貝氏夫婦的藏品不但反映二人對東西方藝術傳統的深厚興趣,更見證夫婦倆與圈中傑出藝術家所結下的真摯友誼。多位在戰後及當代藝術史上成就卓著的知名藝術家如巴內特‧紐曼、尚‧杜布菲、趙無極、亨利‧摩爾、野口勇等,均為貝氏夫婦一生摯友,他們果敢自信的不羈傑作也是貝氏珍藏中的矚目亮點。因此,貝聿銘及盧淑華夫婦珍藏見證二人親密無間的合作,體現出夫婦兩人的共同願景和獨到慧眼,從中亦可一瞥其藝術圈子及敏銳審美視角,可見其對創意文化的無限讚頌。
在趙無極的油畫中,五十年代早期的作品相對少見。這幅完成於1951年的《無題》(拍品編號303)是趙無極早期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佳構。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珍稀程度,更仰賴於顯赫的遞藏背景。1952年,趙無極于巴黎皮埃爾畫廊邂逅貝聿銘,一見如舊,自此開啟了二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情誼。1980年,貝聿銘為其在皮埃爾·馬蒂斯畫廊舉辦的展覽作序 :「我始終覺得趙無極的畫作與石版畫頗為扣人心弦;他們一方面使我聯想起保羅·克利的神秘意象,又有倪瓚蕭索冷寂的枯筆山水的意境。從那時起,我們便一見如故。我一直以極大熱情關注他的藝術創作。毫不誇張地說,趙無極無疑是當今歐洲藝壇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無題》中,藝術家主要透過對典型西方繪畫媒材——畫布與油彩的運用,試圖捨棄中國傳統繪畫的深厚積澱。然而,主題仿佛是描繪山間野鶩,仍充盈著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風格與古典美學。宛如元代繪畫一般,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致與動物元素被賦予了新的意涵:它們輕盈地漂浮在空曠的洪荒大地,模糊了前景與背景,以急速而就的枯筆皴擦線條彼此呼應;以隱晦的折筆表現抽象幾何化的山川河流,樹木村落,又如元代畫家倪瓚所描繪的理想中的山水一般井然有序中顯出荒疏蕭條,以臻感官與精神世界的完滿。趙無極一生中對中國古董雅玩也頗有興趣,他的中國古董收藏雖數量有限,但都經過細心遴選,顯露出其作為藝術家不斷挖掘並豐富視覺表達語彙的需求。在各式藏品中,有一件由安東莞及西蒙妮·韋爾夫婦贈予的漢代鴨形香爐深得趙無極喜愛,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幾年中,他多次在繪畫中拓展其象徵意涵。之後趙無極用了十年時,將其繪畫語言由具象轉為純粹的抽象風格。而這幅《無題》作為其風格轉變的開山之作,凝煉濃縮了藝術家在畫風臻于完美之前所具備的所有典型特徵。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下午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