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鼎折沿方唇,上立兩耳,深腹微鼓,分襠,下承三柱足。滿工飾高浮雕 花紋,以細密而規矩的雲雷地紋相襯,線條深刻,起伏有致,範鑄極精, 浮雕花紋上再加飾陰線,構成三層花紋。三道長條形扉棱隨形置於與三 足相對的器身圓鼓處,頸部間以三道短扉棱,扉棱兩側均勻勾「I」、「T」 形陰線。頸飾一周三組以短扉棱相對的夔紋,大頭張口,身曲S 形,尾 向上回勾,腹部以長扉棱為對稱飾三個饕餮紋,一對圓形大眼珠突出, 眼珠上有C 形內卷角,兩側有樹葉形耳,長身卷尾,身下短足前伸,利 爪張開,柱足陰線飾雲雷紋下接三角紋。內壁鑄一字族徽。
本鼎的銘文為商周時期一個重要氏族的族徽。對該字的釋讀歷來有 「鬲」、「丙」等說法,目前最新的學術觀點認為此字尚不可確識。著 名考古學家鄒衡將此字與陝、甘兩省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和先周文化中 的典型陶器- 高領分襠鬲作比較,認為該族徽為「鬲」字,代表包括上 述三種文化在內的一個古族,並進一步結合文獻和考古資料申論「陝西 的鬲族就是文獻上所說的姜姓族,也可能就是所謂炎帝族」,見鄒衡, 〈論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1980 年,頁348- 51。1976、1985 年考古學家先後兩次在山西靈石旌介村發現大量帶有該 族徽的青銅器,一些學者認為該族徽為「丙」,是商代十天干氏族之一 的丙族,聚居在今天的山西靈石旌介一帶,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樂, 韓炳華編《靈石旌介商墓》,北京,2006 年,頁196-202。除此以外, 該族器物在陝西、河南、山東、遼寧、北京皆有發現,但在殷商時期該 族銅器最集中發現的地點仍然是山西靈石。傳世該族銅器中,比較著名 的有吳大澂舊藏,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的《邐方鼎》,故宮博物院所藏 《毓祖丁卣》,端方舊藏,現藏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饕餮紋圓鼎等例。 古文字學家何景成在其《商周青銅器氏族銘文》一書中以《毓祖丁卣》 銘文中該氏族成員參與商王祭祀先祖並獲賜胙肉的記載為依據,指出本 氏族「與商王為同姓宗族,是從商王族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族屬。與該族 相關的靈石旌介一帶,應該是由商王族的成員在殷都以外所建立的一個 據點」,見《商周青銅器氏族銘文》,濟南,2009 年,頁133-138。無 論如何,本鼎屬商代重要氏族無疑,也只有地位崇高的氏族才能擁有這 樣精美絕倫的青銅器。
本鼎紋飾精美,造型莊重,寬厚的扉棱巧妙的增添了器物的體積感和氣 勢,與厚實的雙耳相得益彰,是商周鬲鼎中少有的雄奇瑰麗之作。華盛 頓弗利爾美術館藏有一件商晚期同類器,見J.A. Pope 編,《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華盛頓,1967 年,卷I,圖版31(47.11)。弗利爾 鬲鼎的器形、紋飾與此器頗為相似,然細審之下本鬲鼎紋飾的表現則更 為精細,更富立體感,特別是在器腹和扉棱的造型上更顯渾圓飽滿之勢。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商晚期鬲鼎,為清宮舊藏,見《故宮商代青銅 禮器圖錄》,台北,1998 年,頁216-19,編號24(圖一)。該例腹較淺, 柱足光素細長, 紋飾構圖與此器相似,唯頸部飾淺浮雕的饕餮紋,鑄造 不甚精。另可比較幾件商晚期的鬲鼎,腹飾高浮雕獸面,頸部飾一周蟬 紋,足皆光素無紋,如賽克勒收藏中的一例,載於R.W. 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華盛頓,1987 年, 頁484-85;戴克成著《Les Bronzes Chinois》,巴黎,1980 年,頁215 著錄之編號1(科隆Museum für Ostasiastiche Kunst 藏) 和編號2 (牛 津Ashmolean Museum 藏);以及紐約佳士得2012 年3 月23 日拍賣一 例,拍品編號1517(圖二)。玫茵堂收藏中有一件器形、紋飾相近的鬲 鼎,尺寸較小(高16.4 公分),紋飾皆為淺浮雕且頸部飾竊曲紋,載於 戴克成著,《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Vol. 1: Annexe,2013 年,頁118-119,編號70。縱觀上述諸例不難看出本鬲 鼎確為同類器中的佼佼者,充分體現了青銅藝術巔峰商代晚期巧奪天工 的造型設計和鑄造工藝水平。
本鼎流傳有序,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古董巨商盧芹齋(1881-1957)經手, 先後由紐約州水牛城G.M.G. 伏曼夫人和俄亥俄州阿克倫博物館收藏。 著名學者陳夢家先生於1944-47 年間搜集美國收藏商周青銅器時於盧芹 齋處得到此器的信息並收錄於其後出版的《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 青銅器集錄》一書中。二十世紀後半葉,此器又入趙氏山海樓珍藏,並 由另一位中國古董巨商倫敦埃斯卡納齊經手。
本鼎的銘文為商周時期一個重要氏族的族徽。對該字的釋讀歷來有 「鬲」、「丙」等說法,目前最新的學術觀點認為此字尚不可確識。著 名考古學家鄒衡將此字與陝、甘兩省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和先周文化中 的典型陶器- 高領分襠鬲作比較,認為該族徽為「鬲」字,代表包括上 述三種文化在內的一個古族,並進一步結合文獻和考古資料申論「陝西 的鬲族就是文獻上所說的姜姓族,也可能就是所謂炎帝族」,見鄒衡, 〈論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1980 年,頁348- 51。1976、1985 年考古學家先後兩次在山西靈石旌介村發現大量帶有該 族徽的青銅器,一些學者認為該族徽為「丙」,是商代十天干氏族之一 的丙族,聚居在今天的山西靈石旌介一帶,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樂, 韓炳華編《靈石旌介商墓》,北京,2006 年,頁196-202。除此以外, 該族器物在陝西、河南、山東、遼寧、北京皆有發現,但在殷商時期該 族銅器最集中發現的地點仍然是山西靈石。傳世該族銅器中,比較著名 的有吳大澂舊藏,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的《邐方鼎》,故宮博物院所藏 《毓祖丁卣》,端方舊藏,現藏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饕餮紋圓鼎等例。 古文字學家何景成在其《商周青銅器氏族銘文》一書中以《毓祖丁卣》 銘文中該氏族成員參與商王祭祀先祖並獲賜胙肉的記載為依據,指出本 氏族「與商王為同姓宗族,是從商王族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族屬。與該族 相關的靈石旌介一帶,應該是由商王族的成員在殷都以外所建立的一個 據點」,見《商周青銅器氏族銘文》,濟南,2009 年,頁133-138。無 論如何,本鼎屬商代重要氏族無疑,也只有地位崇高的氏族才能擁有這 樣精美絕倫的青銅器。
本鼎紋飾精美,造型莊重,寬厚的扉棱巧妙的增添了器物的體積感和氣 勢,與厚實的雙耳相得益彰,是商周鬲鼎中少有的雄奇瑰麗之作。華盛 頓弗利爾美術館藏有一件商晚期同類器,見J.A. Pope 編,《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華盛頓,1967 年,卷I,圖版31(47.11)。弗利爾 鬲鼎的器形、紋飾與此器頗為相似,然細審之下本鬲鼎紋飾的表現則更 為精細,更富立體感,特別是在器腹和扉棱的造型上更顯渾圓飽滿之勢。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商晚期鬲鼎,為清宮舊藏,見《故宮商代青銅 禮器圖錄》,台北,1998 年,頁216-19,編號24(圖一)。該例腹較淺, 柱足光素細長, 紋飾構圖與此器相似,唯頸部飾淺浮雕的饕餮紋,鑄造 不甚精。另可比較幾件商晚期的鬲鼎,腹飾高浮雕獸面,頸部飾一周蟬 紋,足皆光素無紋,如賽克勒收藏中的一例,載於R.W. 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華盛頓,1987 年, 頁484-85;戴克成著《Les Bronzes Chinois》,巴黎,1980 年,頁215 著錄之編號1(科隆Museum für Ostasiastiche Kunst 藏) 和編號2 (牛 津Ashmolean Museum 藏);以及紐約佳士得2012 年3 月23 日拍賣一 例,拍品編號1517(圖二)。玫茵堂收藏中有一件器形、紋飾相近的鬲 鼎,尺寸較小(高16.4 公分),紋飾皆為淺浮雕且頸部飾竊曲紋,載於 戴克成著,《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Vol. 1: Annexe,2013 年,頁118-119,編號70。縱觀上述諸例不難看出本鬲 鼎確為同類器中的佼佼者,充分體現了青銅藝術巔峰商代晚期巧奪天工 的造型設計和鑄造工藝水平。
本鼎流傳有序,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古董巨商盧芹齋(1881-1957)經手, 先後由紐約州水牛城G.M.G. 伏曼夫人和俄亥俄州阿克倫博物館收藏。 著名學者陳夢家先生於1944-47 年間搜集美國收藏商周青銅器時於盧芹 齋處得到此器的信息並收錄於其後出版的《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 青銅器集錄》一書中。二十世紀後半葉,此器又入趙氏山海樓珍藏,並 由另一位中國古董巨商倫敦埃斯卡納齊經手。